大约从16世纪开始,长笛在欧洲被广泛使用,到17世纪末,长笛改革成为标准的巴洛克式长笛;又经过一个世纪的机械装置试验后,波姆完成了标准长笛的设计,它比早期长笛制作更方便,音准也易于调节。2 [% k0 y2 M$ P2 n# z0 ?1 f
/ g6 Y# H' a3 X3 | 泰勒曼正生活在这段乐器演化的过渡期。他运用长笛的地方真是不少,除了这组幻想曲,也还在二、三、四重奏、协奏曲、组曲与宴会音乐曲集里出现过,无不凸显了它柔美灵巧的声音质地。此曲谱写时正值泰勒曼创作的全盛期,他的作品普遍宗教性不强,但色泽爽朗,旋律上口,易于为大众接受,故而在德国范围内被认作一流,在世的名望可能还在巴赫之上。至于对标题中“幻想曲”的解释,乐史上向来是“一种能自由发挥作曲家的想象力却很少遵循传统曲式的作品”。在18世纪,不常独立出现幻想曲尤其擅长同赋格或奏鸣曲结合,泰勒曼在1732至1735年完成的古钢琴、小提琴、古大提琴的无伴奏幻想曲,至今仍是古乐厂牌下的宝贝选曲。7 H H) v, u: P8 M' p' H W
L2 H- ] t' E 12首幻想曲每一首都“性格”独立,装饰音技法精致,具备巧妙的对位构思与炫技段落,况且在语调的迅捷变幻中流露出了一抹高贵的气质,算得上长笛曲目库里不可多得的神品。暂不论他还有那么多长笛参与的佳作,单看这组幻想曲,泰勒曼在长笛上的成就便不逊于同时代的作曲家们了。他与写有奏鸣曲的巴赫、亨德尔、著有翔实演奏法的匡茨以及精研此道的维瓦尔第一起,还真是大大丰富了日后长笛谱曲的想象力。当我们观察泰勒曼这里所用的调性,发现了一点:他从A大调的第一首开始,上升至了最后一首的g小调,中间忽略了比较常用的c小调和F大调,取而代之了升f小调——这倒是泰勒曼喜欢使用的一个调性。0 U, g% y* J0 E: |* Y8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