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档上映的情感大戏《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口碑不佳,而几首电影歌曲却是质量上乘的作品。主题曲《你在终点等我》邀请天后王菲献唱,李荣浩和林宥嘉也分别献声,有人戏称再来几个MTV电影便看完了。影片上映后吐槽不断,豆瓣电影几乎是一星的评分。; w8 h4 N3 |! f
' \' l1 K/ D( s1 M- D
而歌曲则是另一番景象,点击量持续飙升,相关评论都是好评,仅网易云音乐和酷狗音乐评论板块就有数万条评论。五星的歌曲和一星的电影明显不搭,但这种现象在很多影片中都存在。笔者以为,既然歌曲是为电影而作,就应该与电影融为一体,而不仅仅是一首广告歌曲。当代电影一个重大缺陷是,太过于重视视觉叙事功能,往往忽视或轻视听觉叙事的功能。这带来的后果则是,导致观众在观看当代电影时,总是能享受到强烈视觉冲击的观感效果,但在视觉盛宴之后,总感觉影片缺少些令人回味的意蕴。一言以蔽之,当代电影对听觉叙事的表现是苍白的。而导演们对声音的迷恋,刚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使得电影具有无尽的回味。( E1 m P( v, N
* B$ g# E! y, ?! H. \! z
电影与歌曲的关系历来亲密无间,即便是早期的无声电影,也需要乐队伴奏或播放相关的插曲,因为人类感知世界获取信息的感官渠道需要平衡。很多时候由于音乐伴奏者不知道剧情或者不能深入理解电影的意义,导致很多音乐与电影画面不相符合,使得观众大为不满。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电影音乐制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电影音乐慢慢融入剧情,专门为电影而作的歌曲逐渐“入戏”了,电影音乐也越来越成为电影不可或缺的元素。 _/ z# A X( X& |+ B% G! N" w0 U1 q
8 D Y; o! }( I, [: a+ K, t, S
当代中国的电影几乎无片不歌,很多电影歌曲在电影还没有上映之前就已异常火热,电影歌曲成为电影营销最重要的手段,尤其是一些中小成本电影,完全靠着歌曲支撑着一部电影。除了一般的主题曲、片尾曲、插曲、背景歌曲之外,也诞生了电影宣传曲、推广曲等新型电影歌曲。很多歌曲出于营销目的,并未考虑歌曲与电影是否合拍,仅仅考虑能否最大限度吸引听众,进而为电影增加票房。7 S+ p/ D" \7 U; C! k' q: O
) b0 Q0 \; J6 h# D 近几年歌坛“天后”王菲几乎与所有的青春感怀片都扯上了点关系,这些影片纷纷请她来献声。《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港囧》《匆匆那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等都是王菲演唱的电影歌曲。这是力图使用王菲个人的号召力来营销电影。再往前,王菲的歌曲几乎是影视剧的标配:《爱不可及》(电影《触不可及》主题曲)、《因为爱情》(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主题曲)、《幽兰操》(电影《孔子》主题曲)、《我爱你》(电影《我爱你》片尾曲)等。还有很多歌曲被用在影视剧中,《棋子》是台湾电视剧《二八年华》主题曲,《执迷不悔》是新加坡电视剧《情网》插曲,《影子》是大陆电视剧《新闻小姐》主题曲,《白痴》是电影《大腕BigShotsFuneral》,《执迷不悔》用在电视剧《壹号皇庭》中,《我愿意》用在《单身男女》中,《闷》用在《女人帮-妞儿》中,《矜持》《天空》等被贾樟柯用作电影插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