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3 L: `( a$ J. u6 Z) A$ P. L
4 D( r5 f R4 r
“业余学琴别太正规,千万不能让孩子因盲目追求规范而丢了学琴的乐趣,导致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日前,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在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的讲座现场,向着台下的琴童家长、器乐老师、音乐爱好者抛出以上观点。在当今中国音乐教育领域,不少家长和老师都进入了“学琴就要正规”的认识误区,加上教育策略失当,给孩子的童年留下痛苦的回忆。周海宏认为,全社会需要共同努力,改变、更正业余学琴的状态定位。$ _( n. c% ^/ L. v
7 z1 N% N+ P+ m 在发达国家,每个孩子至少要学一件乐器,学琴教育作为与语、数、外一样重要的基础教育贯穿了童年与少年全程,大抵从4岁左右开始坚持学到初三毕业。初中以前,艺术类学分占到总体分数要求的三分之一。专家指出,要实现这样宏大的教育目标,任重而道远。虽然中国琴童数量日益飙升,但坚持不到小学毕业便半途而废的比例居高不下。痛苦地学琴让孩子与音乐渐行渐远,唯有尊重人性的法则,对孩子的心理具备敏感性,才能使其真正感受到艺术的美好。8 K( E7 t3 w. w* ?
8 B. M" R' y+ D+ r3 o$ I 学琴苦?音乐教育行业的文明程度应提高 ( O9 c1 c# x, ? ' S* f' w6 {7 w% ^+ z3 M% l “我认为中国的音乐教育行业比较另类,别的行业告诉大家会给他们带来快乐,可学琴教育却告诉孩子‘你得做好心理准备’,向家长发问‘你有没有恒心、决心、狠心、耐心、苦心’,而且似乎成了全社会的共识。”周海宏并不认可“学琴苦”这一理念,在他看来,人天生都是喜欢音乐的,世界上没有不爱练琴的孩子,只有让孩子不爱练琴的家长和老师,“我们必须反省曾经的训练传统”。 3 M" J3 u p! F6 A1 _0 ]" e - S5 B9 J) _5 v# L! ?2 O2 \. R 为了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某些家长和老师体罚、训斥、贬损孩子;为了让孩子听话,他们苦口婆心地宣称“我学琴从小是挨打挨过来的,所以你学琴也应该挨打”……面对这些乱象,周海宏痛心不已。“社会在进步,音乐教育行业的文明程度也应随之提高,取代曾经的野蛮。” $ S7 B2 R" C/ F( N( h, i + k6 R E: s5 R 周海宏曾教过一个外国女孩学钢琴。上第一次课时,女孩弹得不错,周海宏给她鼓掌、提出可行的建议,还细致地将音乐表现的要求都画给她看。上完课,孩子说:“您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老师。”第二周,她的表现和上周一样,周海宏要求她只加强同一首曲子的练习,女孩就有点不情愿了。又过了一周,女孩仍然没有任何进步,周海宏严厉地责备了几句,女孩说出了一句让他刻骨铭心的话:“谁在乎呢?”课没上完,两人便不欢而散了。- d! A: S- s5 ?, v
0 L' O9 [+ N2 q* y8 A( m( O4 l( h6 v9 b 这件事让他彻底感觉到自己教学的失败。“包括当时的我在内,很多人忘了或者从来就没有想明白过为什么要求孩子学琴。”周海宏说,通过学琴使孩子热爱音乐、艺术与生活,体验人生的幸福,提升他们的感性素质和感性智慧,为其走向事业成功增添实力,是大多数家长的初衷,“既然如此,就不能对业余学琴者制定过高的标准,避免磨灭他们的兴趣、成就感与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