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小芹我洗衣裳来到河边……”悠扬动听的歌声再次勾起观众遥远的回忆。在刚刚闭幕的2016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上,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成功首演,这不仅是对民族经典歌剧的致敬,也是在发展民族新歌剧道路上的一次探索。5 b9 ?, `% c B* n7 [% y" i2 O+ f
7 P, R2 Z Z& d5 g% h7 d9 c/ S
向前辈与经典作品致敬/ a7 _; A% G. v
9 q8 n* g* ~: Z+ n 64年过去了,从首位“小芹”乔佩娟到郭兰英再到今天的蒋宁,凝聚了几代人的情感记忆,“薪尽火传”的含义在这一次复排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1 B6 B) {. q2 C# v3 o( L* a; V
- z* J; P6 b/ X; p# G 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还要具有时代气息,这不仅决定了作品能否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关乎民族歌剧的创新与发展。正如黄定山所言:“发展民族歌剧,一定要研究和推广已有成果,重新编配,以适合现代听众。” 1 l: R' B' W: u% O% s; m. z" v ! v i$ o( f3 u) n+ c/ o 在复排《小二黑结婚》的过程中,中国歌剧舞剧院除了邀请当年“小芹”的饰演者乔佩娟、郭兰英分别担任顾问和艺术指导,组织主创人员到故事发源地山西省左权县小芹、小二黑的原型智英祥和岳冬至的家中体验生活,也在创作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最大的创新体现在音乐上。”据黄定山介绍,复排的《小二黑结婚》采用了民族管弦乐伴奏的方式,以现代理念重新编排、配器,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和青春气息。同时,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力求让“小芹和小二黑”在新的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