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小芹我洗衣裳来到河边……”悠扬动听的歌声再次勾起观众遥远的回忆。在刚刚闭幕的2016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上,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成功首演,这不仅是对民族经典歌剧的致敬,也是在发展民族新歌剧道路上的一次探索。
2 ?7 X. @" D' F% P
0 P/ h2 Z$ ]6 F3 L w w2 `/ ^0 Q 向前辈与经典作品致敬
2 E( \9 F4 v" E: {, I' y/ G) p% o' ^" P, U. Z9 D" I
1943年,作家赵树理以发生在山西辽县(现左权县)的真实事件为原型创作了小说《小二黑结婚》。在那个时期,革命的火种正在熊熊燃烧,同时也带来了婚恋观念的碰撞。在一些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文化保守的地区,依然存在封建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童养媳等传统陋习。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不被容忍,甚至被看成是伤风败俗的事。赵树理愤懑于事件主人公悲惨的命运和村民的愚昧麻木,变悲剧为喜剧,让小二黑和小芹喜结连理,有情人终成眷属。小二黑和小芹在爱情上的胜利,是当时农村社会斗争的一部分,其意义早已超出爱情本身,揭示了革命新政权建立后产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了新婚姻法的贯彻和执行,成为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X9 b5 @% V; `& M
4 u% j/ ~1 U! F0 ~2 @" U3 F
1952年,《小二黑结婚》被改编成民族歌剧,由田川、杨兰春编剧,马可、乔谷、贺飞、张佩衡作曲。该剧在思想和内容上把握了原著的精髓,在音乐上吸取了戏曲“三梆一落”(山西、河南、河北梆子和评戏)的元素,音乐语言淳朴健朗,曲调充满草根气息,戏剧桥段幽默风趣,将包办儿女婚姻的旧派人物和冲破牢笼的新生人物呈现得活灵活现。作品在北京首演后,引起了轰动,小芹的咏叹调《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旋律优美、明快婉转,更是成了几代人的记忆。1 X5 B: a% f- v& B D. t I- W; c0 j, c
0 X7 j; D1 X" G: W2 h0 o: m, p# t “《小二黑结婚》是中国民族歌剧中最为成功的喜歌剧,寄托着一代代艺术家的思考和探索。这次与其叫复排,不如叫重排,重排的目的就是向经典致敬,向前辈学习,重新拾起经典作品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创作经验。”《小二黑结婚》总导演黄定山说。" m5 ?/ }0 `* A0 e( T
" g2 [' p- J4 L, t! U) C4 k0 l& k
融入时尚元素和青春气息7 M4 l Z, E5 Q1 w
. a" F6 y# l* u5 N2 N 64年过去了,从首位“小芹”乔佩娟到郭兰英再到今天的蒋宁,凝聚了几代人的情感记忆,“薪尽火传”的含义在这一次复排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 {! _# N# m" ^' r
% K2 K# z; l- H# Q( V ^ 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还要具有时代气息,这不仅决定了作品能否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关乎民族歌剧的创新与发展。正如黄定山所言:“发展民族歌剧,一定要研究和推广已有成果,重新编配,以适合现代听众。”
# y6 [& {: D l* C& c( b* K8 I2 ]8 n7 L& W7 I/ X& s7 l, y
在复排《小二黑结婚》的过程中,中国歌剧舞剧院除了邀请当年“小芹”的饰演者乔佩娟、郭兰英分别担任顾问和艺术指导,组织主创人员到故事发源地山西省左权县小芹、小二黑的原型智英祥和岳冬至的家中体验生活,也在创作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最大的创新体现在音乐上。”据黄定山介绍,复排的《小二黑结婚》采用了民族管弦乐伴奏的方式,以现代理念重新编排、配器,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和青春气息。同时,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力求让“小芹和小二黑”在新的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