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央视的“中国民歌大会”让无数的观众再次认识了侗族大歌。这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歌唱,仿佛是秋日温暖的阳光,闪烁在林间,用自己梦幻般的旋律,呈现出这个民族所具有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最和谐的流动。 + F, ], p7 N; \) T* t h! \5 L% O$ W/ \8 P7 r. A: s" i. l
民歌是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最直接、最真诚、最悠久的反映。《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国风》便是当时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今天读来依然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社会生活面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民歌的传承目前正面临着多种因素的冲击。侗族大歌也不例外。这合唱起源于生活,源自侗家人对大自然的虫鸣鸟叫、山川河流的采集和模拟。以前很多侗家人,在刚刚开始说话的时候,就要学唱歌了。母亲自然是第一个老师。稍大一些就和同辈的小伙伴一起学一起唱,无论是掏鸟捉鱼还是砍柴栽秧,无论是走村串寨还是结婚生子,大家一路唱下去。1 L7 K9 T% w5 n K( i
. s- V1 j: m. O; h1 x7 L; U4 m 贵州侗族大歌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地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这些年通过在国内外的演出以及媒体的广泛报道,也在当代社会获得了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加鲜明的符号意义,与侗族大歌伴生的各种侗族民俗事项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生存机会和空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侗族大歌的独特魅力,并将其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部分本来已经不再歌唱的侗族人也自觉接受了这一歌唱形式,开始将侗族大歌作为自己的民族文化符号,这为全体侗族人共同的族群认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其传承打下了新的基础。% M" n' m( k# n- c; f* X0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