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迎来两场首尾呼应的中国首演。3月7日,上海大剧院请来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和托马斯教堂合唱团,上演了原汁原味的巴赫《马太受难曲》。10月28日,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另一部《马太受难曲》迎来中国首演,这便是谭盾创作的《马太受难曲》。 Q7 t: M8 v( D- ]+ n
# n& Z( m. Y) G# Q+ h 虽然作品成于世纪之交,但现场聆听此作,无论是音乐还是演出方式,新锐创意依旧扑面而来。谭盾弃用了传统编制的巴洛克乐团乃至管弦乐团,取而代之的是三样笔者认为表现力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乐器”,那就是电子合成器、人声、打击乐,并在舞台上作了精细摆位。管弦乐团被压缩到了一把大提琴和一把小提琴,也是乐团中极富表现力和最接近人声的乐器典范。由此,谭盾的写作重点,也放在了合唱团和打击乐上。作品的开头,两位打击乐演奏家,各操一把水琴和弦,从舞台两侧边演奏边走上舞台。水琴、水鼓、定音鼓和锣等一同构成了三个独立摆放的打击乐组,分别置于舞台后方和两侧,合唱团前和男女声部中间置以连排玻璃水鼓,以灯光从底部通透,构成十字架造型。人声和上下两部的结构是此作表面上向巴赫看齐的部分,水乐担当了帕萨卡利亚的职能,穿插于“受难曲”始终,象征生命轮回。合唱由罗尔夫-贝克指导的吕贝克国际合唱学院合唱团担当重任。谭盾对人声的高超难度写作比里盖蒂“安魂曲”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都在这支合唱团的出色演释下显得易如反掌。在很多场合,合唱团发出的更多是声响而不是乐音,成员们还需要敲击铃铛,配合复杂的形体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