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 n/ K4 N; K( c5 g8 ~ 10月28日,德累斯顿爱乐首次登上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带来了一套标准的德国曲目:韦伯、舒曼以及勃拉姆斯。几乎没有任何游弋,从韦伯的《欧丽安特》序曲伊始,乐团那种德国乐队特有的纯净音色便呼之欲出,高度和谐、灵敏的合奏令人为之一振,那种对音乐纹理的细微刻画,与几日来连续在北京登台的莫斯科柴科夫斯基交响乐团粗犷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w( Z* c, B% D) x+ e, ~! m " G( _' g5 i0 Y) v5 e7 R 此后法国钢琴家大卫-弗雷带来了别致而极具诗意的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在充满歌唱性的第一乐章,弗雷的演奏有着肖邦式的热忱抒情,并不时流出细密的光感颗粒和精致的琶音,与目光形成悦耳的勾连。第二乐章,他隐藏在管弦乐丰厚的肌体中,以非德国式的深厚触键与乐团组成了明丽爽朗的对话,并稳妥地在那个以独特三拍子构成的终曲中编制着错落有致的起伏,桑德灵与乐团奉献着妥贴的音响底色,恰如其分的力度和精美的声音轮廓。: E2 c# i- w9 ~" f S
: I I$ p* }# R0 K1 _! G 下半场,德累斯顿爱乐以一个优质的、极富德国式特点的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换来了演出最终的胜局。不容置疑,桑德灵的勃拉姆斯诠释吸取了父亲库特-桑德灵的风格,有着宽广的节拍和凝重的乐队音色,在苍劲雄浑与温婉和煦间寻求了极好的平衡,拒绝将歌唱性坠入甜腻的圈套。桑德灵选择了十分恰当的速度,有助于人们洞悉勃拉姆斯乐谱中的沉静气息,又让音乐内部的推进张力得以贯彻。德累斯顿爱乐自始至终保持着高格调的音色,悠长深沉,必要时也不缺乏光泽,大提琴醇厚的吟唱与铜管精巧的发音让当晚的勃拉姆斯焕发着深邃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