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变声能力
+ Q' W' w) {. Z; F8 e) v% j8 n! w/ a" j$ p' E6 O
配音演员应具有一定的变声能力,这是基本素质。因为他们要应付各种角色,每个人的说话方式都不一样,不可能只用一种声音塑造,就像张欢那个例子,不同形象须用不同声音进行造型。所以"变声"往往是对应于"造型"的,配音演员必须先对角色进行准确造型,然后再依靠变声能力赋予其相应的声音。也就是说,造型能力强调的是一种思想意识,变声能力便是将这种思想意识付诸于表演中。+ C" X4 E+ |- O: H9 }3 a
) h; v: S% F: a9 u% }& o6 ]8 \+ _1 G
变声是配音魅力的一部分,也展示了配音演员的才华。著名配音演员李梓所饰配的叶赛尼亚的声音洋腔洋调、妩媚,那一句"当兵的"足以让人心荡神移,而这句"你要是再来亲我的话,我马上就砸碎你的脑袋!"又让人看到了角色的泼辣火爆,一个鲜活的吉普赛女郎形象完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英俊少年》中她配那个唱"小小少年"的男孩,这时她的声音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她把音调压得很低很粗,尽量让声音变闷,每句尾音也不像亚赛尼亚那样挑起来,而是降调,发音很定很实。这个角色要经常唱歌,歌曲用的原声,但配音与原声之间的切换都很自然。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梓对角色的造型很准确,并且非常成功地进行了变声。对比这两个角色,性格截然不同,说话方式迥异,但是经过李梓的完美变声,将他们都表演得十分出色。
: b& p/ g8 ~, j8 D/ N6 `1 R, D) ?0 Z# f# S7 K9 v5 ~2 `4 L
原则上讲我们应该不让或少让一个配音演员在一部片中身负多职,但实际工作中这种做法是很难办到的。因为一部片子角色众多,有时甚至会有近百个,如果每个角色都对应一个配音演员,不但开销会大大增加,而且也影响了工作效率。所以我们还是要适当地选择一些声音可塑性强的配音演员来饰配多个角色。有些演员确实有很强的变声能力,能在很多音型上胜任,并且表现得都很不错,
7 l4 d. q0 ]% g( Y3 K* R& } e% r6 \+ H- \2 K, V
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再多找一位演员呢?比如在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陈大千就配了足利义满将军和大师兄秀念这两个重要角色。将军狡猾多谋,略带玩世不恭,因此声音比较高、尖;而秀念长得膀大腰圆,性格憨厚实在,因此声音比较粗、沉。这两种声线跨度很大,而陈大千把握得却很舒服,每个角色都有出彩之处,让人不禁拍手称绝。陈大千很善于塑造一尖、一沉这两种类型的角色,在很多片中都有表现,比如《羚羊号历险记》中的哈威尔敏森,《华斯比历险记》中的特威格便属于那种"尖"的形象,而《魔神英雄传》中的施巴拉古大师,《战神金刚》中的汉克便属于那种"沉"的形象。既然陈大千是这种两面开花的高手,为什么不让他尽情释放呢?! v! p0 i" ?8 b7 x5 p! Z9 w% Y
9 [$ B1 U9 K6 p/ r+ \8 P' F+ W" O
变声也是有原则的,即是要符合配音演员自身的声音条件。不能让一个演员很勉强地去变一个声音,配一种形象,那样不会有好的效果。在很多影片中都能听到那种掐着嗓子配老者的声音,这不但没法给影片增加魅力,展现配音演员的才华,反而毁了原片的可视性。另外,即使配音演员很有变声能力,也决不能滥用,比如动画片《美少女战士》中,刘喜瑞就配了很多角色,少说也有6个,虽然他的变声能力很强,但也禁不住这么用,观众面对这种配音,反而会把注意力放在声音的重复上。辽宁电视台译制部导演董志斌的话也许值得大家的借鉴:"为了急于求成或其他原因,演员凭借声音化装技巧,一个人同时扮演两个或更多角色,这种省时省力的救急办法实际上不宜于大面积推广。"
) ?; A8 s) p' z0 ^3 _' H6 g* i* j( @; V2 O! x+ H2 K
如今也许由于某些原因,演员本身似乎也不希望只把自己局限于特定的音型当中,这对自己日后的发展没有好处。于是大家便将自己锻炼成了"万金油",什么角色都能接,什么形象都敢配。这种现象也许是"散装配音"时期的必要产物,但笔者觉得这种不分行当的做法是很不利于配音的长远发展的,一些年长的配音演员对此也表示一种反感和失望。6 B; ^# X, `0 K. s% W4 K
0 K! B) d% [. B" w 所以,变声能力虽然可以展现其声音的表现力,但在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适度。而且用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演员的自身条件,决不能想怎么变就怎么变,那是对艺术的不负责。 u; D4 j+ w. b! u/ V* {6 n( N
$ R$ U% H, D T g3 x* B 3、情景再现能力
) @+ U/ w3 K" I H
% t. ?+ D& x9 q8 k 记得以前中央台的《影视同期声》采访演员张潮,他谈过他刚开始配音时闹过的一个笑话,有一次他由于太过入戏竟然不自觉地表演起来,以至最后钻到了桌子底下。其实这是人之常情,因为人们在某种情景、某种心态下,其行为、语言都是一种几乎本能的连锁反应。就像生气的时候,一边大喊大叫一边还想毁坏点什么东西。在影视表演中我们要想达到某种心理状态,可以通过周围的环境,自己的行为,以及对手戏等方式来办到。但配音演员就不一样了,他周围的环境就是空洞洞的录音棚,配音时也不能做出什么肢体表演,对手戏的交流感也远不如影视表演那么强烈,唯一能帮助自己的只有面前的图像。所以想在这种情况下达到与角色一样的心态并且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就需要一种能力,也就是配音表现力的第三点--情景再现能力。如何才能具备这种能力呢?普通人很难一开始就% Y9 } |# i q9 Y! [+ W$ L9 w
2 l8 k; S6 o0 N% V! s 有这种能力,而演员如不经过训练也不会有,因为他已经习惯了通过肢体表演来协助自己达到某种感情。首先配音演员要具备一定的表演功底,知道如何释放感情,然后便是不断的磨练,没有技巧可言,配音是需要下苦功夫的,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找到掌握情景再现能力的方法。
3 s( t, K D" X7 _3 b7 f) p7 y I" r) L/ o6 X: O- }, I+ {
孙悦斌在《呼啸山庄》中配希克力。该角色对凯瑟琳·艾肖由于极深的误会而充满了矛盾心情,一方面非常爱她,但另一方面又怨恨她为什么嫁给了欺凌过自己的富家哥。对她的狂爱和极强的复仇心理时刻折磨着他。当他得知凯瑟琳的死讯时可谓百感交集--他恨她,因为她到死也没有属于自己,他觉得她欺骗了自己的感情;而他又极度悲伤,因为他是那么爱她,怎能接受这个无法挽回的痛苦现实。要准确把握住这种感觉,对于只靠声音来表达人物思想的配音演员来说决不是件容易事。孙悦斌经过反复看片,仔细观察角色的表情,并根据自身对角色的理解,将自己定位到了情景当中,最终揣摩出希克力当时的心态,非常精彩地表现了这一段。当角色听别人说:"愿她(凯瑟琳)在另一个世界醒来。"时他冷笑起来,这种笑用的是一种气声,笑到最后时近乎于一种抽泣,然后他说:"愿她在痛苦中醒来,她到死都在撒谎。她在哪?她不在天堂,不在那!没有毁灭!她在哪?!我要千万遍的祈祷!祈祷!直到我的舌头发硬!只要我还活着,凯瑟琳·艾肖!我就不会让你安息的!来缠着我吧!把我逼疯吧!!"说到最后,他再也压不住内心中愤怒的火焰,声调越来越高,几乎到了歇斯底里的状态,声音也变得愈加癫狂,甚至要喊破嗓子,可见角色的愤怒已经达到了顶点。但是他的心情是极度矛盾的,除了恨更有爱,所以当他的愤怒达到最高潮的时候,那种爱便现露出来,于是声调陡然下降,泣不成声地说:"只要别把我撇在这个找不到你的深渊里,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灵魂……"对于角色心态的变化,孙悦斌把握得非常到位,从平静的说话到疯狂的咒骂再到悲痛的哭泣,每一个变化都很鲜明,而过渡却又十分自然,让观众真实地体会到了角色此时此刻的心境。孙悦斌做得如此完美,离不开他的情景再现能力。这种能力大大增加了他配音的表现力。 u: S S- o/ C. g' ]
2 S7 V0 G7 X1 B. z* K0 c# y 配音演员为了让自己置换到角色所处的场景当中,有时甚至到了忘我的境界。比如姜广涛在配《指环王3》中的佛罗多时,有一处角色被巨型蜘蛛追逐的情景,这一场将近五分钟的戏没有一句台词,全部是角色的喘息、挣扎、喊叫等气声。这种戏如果演员不能将自己置换到情景当中,那么配出的感觉会非常虚假,以致极大影响了影片的精彩程度。而姜广涛在配此处时完全进入了角色,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而且丝毫不减原片的真实度。但也正因为他过度入戏,完全忘记了周围的环境是一间缺氧的录音棚,所以录完后他头晕得很厉害。徐涛在配《巴尔扎克》时由于太入戏,以致浑身颤抖而不得不临时中止了录音。滕奎兴在配日剧《美丽人生》时,同样由于过分忘我,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哭得无法继续配音。
w' f" {9 E+ e+ p5 @
7 j$ q( g0 d3 s, X$ f 想配出经典作品就得有这种情景再现的能力,哪怕让自己的感情释放过头。唯有这样才能还原影片一个真实,甚至让配音在不损失原片风貌的前提下还有更多新亮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