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因语言问题而影响看片,我们通常采取配音的手段,但它是在不破坏原片收看效果,保持生活化和真实感,力求原汁原味的前提下所做的创作。译制人员没有权力将好端端的片子变得影音不同步,否则就是对不起观众,对不起原片。所以配音首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对口型,口型对不好是配音片的硬伤,会极大影响观众看片的心情。 ! r2 v4 n8 t3 ^
刚开始配音的演员首先便要过口型一关。辽宁儿童艺术剧院在1983年配《聪明的一休》时为了解决对口型的问题,将台词全部背了下来。正式配音前大家一起在棚里排练,就像演话剧一样,一遍又一遍,直到熟练为止。那时设备比较落后,片子又是胶片的,不能来回调整影片进度,如果一个人配错了,其他人便要陪着他一起重新配。这种压力是相当大的,而对于刚刚开始配音的儿艺演员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他们选择了最麻烦但也最保险的办法--背台词。好在那时对译制时间要求不严,有充足的时间以供演员们背词和排练。上译厂早期配音时压力更大,片子最多只能配两遍,如果再出错就无法补救了。所以大家便在循环放片时一遍遍排练,不仅抓住了口型,也很好地把握住了声音背后的神韵,老艺术家便是在这种条件下配出了一部又一部经典之作的。 . q. z. C/ w4 ]7 b$ r. I' M 如今过口型关已经远不如过去那么困难。设备更比过去先进了很多,全部是数字信号,不仅可以随意进退视频,而且口型即使有微小的出入也可以通过工作站进行调整。但即便如此,对于口型的要求仍然要严格,演员不能因为有了先进设备就降低了自己的标准,对口型是配音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这项工作也要指着设备来调整,那真的很难做出像样的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