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75岁的美国歌手鲍勃-迪伦,颁奖词称“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一个唱歌的人出人意料地拿了文学奖,引来无数吃瓜群众调侃:不仅德云社有望冲击诺贝尔文学奖,而且山东蓝翔也有望拿诺贝尔物理奖。
! |' o s) m: s0 S6 m7 ^6 T& t8 V9 d- j% ~3 }. }; o% R( m. n
悲观者“众声喧哗,文学已死”的观念未免太过狭隘。让文学的归于文学,让音乐的归于音乐,世界最好各安其分,荣誉最好各得其所——这样的单向思维让生活在信息时代中的人们变得简单和无趣。
2 |6 ]- I7 G" ^5 L# e
# b, m* v5 d9 | 其实,鲍勃-迪伦的最大文学史价值在于修复了“诗”与“歌”相互关联的传统。非主流的文学形式被主流文学奖项赠予了荣耀,这启发人们:文学不光活在我们的眼中,还活在我们的口中和耳中;文学不是活在某种观念中,而是活在血肉和灵魂里;文学不仅活在过去,更活在未来。
' J$ q. F/ @5 j$ M6 ?5 {( P- W2 O9 Y4 Y& P" b1 m9 K
文学是一场无限延长的梦境。一如鲍勃-迪伦所言:“我活在自己的梦中,我没有真正地活在现实世界中。”* _4 ]+ G, @; m: {8 o
7 G& v+ I* r! g' o
“当你穷困潦倒的时候没人认识你”
4 H2 W6 |6 l8 O% R
) i3 ?% d9 f+ V 鲍勃-迪伦是个犹太人,生于1941年,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正打得如火如荼,旧世界即将离去,新世界即将来临。他称自己的音乐充满了火和炸药的味道。多年后,鲍勃-迪伦将自己看成是尼采,因为在生命开始时,他就已经感觉到苍老。/ h# p& W6 s( m. \" e7 d2 v
3 }0 @9 F* w1 }2 T 童年时期的鲍勃-迪伦说不上艰难,他的父亲是电工,母亲是家庭主妇,家境尚可,但是他出生的小镇并不太欢迎犹太人。他没有朋友,只能抱着一台收音机孤独地听那些飘过的词语。
5 h. e3 o; Y8 Q. X: r- S ?8 } Q' W8 a: A' |, r0 Y% B
成名后鲍勃-迪伦拍过一个纪录片《别回头》,片中开头,他抱着一大堆写着词语的纸片,略带孤独地一页一页给镜头看,再一页一页地扔掉,像极了他那渴望分享的童年。
6 }4 _; Z+ ~4 G0 t% p& D% t- m/ C6 e% r0 E, l
他的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机械工程师,但迪伦考试分数总是很难看,未能如父亲所愿。他从高中开始正经玩音乐,20岁大学辍学,被父母从家里赶出来,成了一个离家千里的流浪者。直到父亲去世,迪伦仍然觉得:这个男人什么都好,只是不理解自己。
5 U" E* n7 _6 U! T8 r" |2 j( Z! J6 N+ W# `6 {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离开家乡,迪伦做的第一件事是给自己改了名字——罗伯特-艾伦,因为这听起来像是苏格兰国王的名字。后来当他读到诗人迪伦-托马斯的诗之后,他想都没想又改成了鲍勃-迪伦,他的名字从一个国王,变成了一个诗人。9 d" X: M' ~! y A2 @
5 m; l* H8 L% j 刚出道时,他被别人误认为是拳击手:“你看起来太轻了,你得再长几磅肉。你还得穿得更像样,看上去更锐利一点。”在他最穷困潦倒的卖唱生涯里,人们不喜欢他充满火和炸药味的声音,“早点回去吧,你就像个乡巴佬;我们需要的是民谣歌手。”+ ]7 U1 h, }! O' z! @9 h
. {/ \) w) S2 `5 [8 E' f
一个未来的民谣之王被拒之民谣门外。他被咖啡馆辞退,后来他得到了份吹口琴的活儿,继续演奏。他用尽气力,几乎都要把肺吹出来,一天才能赚到1美元,但是听到人群中有一个人大叫说喜欢他的口琴声,迪伦便觉得这一天终有所值。% `' j8 d/ v8 u2 @
7 ]3 x s. l D
后来他唱了一首《当你穷困潦倒的时候没人认识你》,却意外地开始被认识了,命运终于显现出来了,他觉得命运正在看着他,而不是别人。
. V" a/ X; k# s8 A, U& S; k: ~0 s( j3 Z2 W, j: P
民谣是他的宗教,他热爱反叛的民谣,“我的曲目都是最纯粹彻底的民谣,要么把人吓跑,要么使人们更加靠近,没有中间情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乐坛昏昏欲睡,反叛是鲜活、浪漫而值得尊敬的。“有一天你的名字会像野火一样传遍这个国家”,幸运的是,他遇到了能够理解他作品的音乐人。
4 t2 J" t/ e0 S: l( r4 Q. u4 l" _ f6 @, y% a/ x
大多数演唱者急于让人们记住他们自己,而不是他们唱的歌,而迪伦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记住他唱的歌。他说,他正在尝试着去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