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晚上,有幸在国家大剧院观赏了复排的歌剧《方志敏》。这部歌剧在音乐上做出的努力超出了我的预期。
- s7 I2 D4 s/ H6 ?( A Y6 E- y
尽管序曲略显拖沓和老套,但随后的一段贝斯solo挽救了音乐。新的旋律走向让作曲家孟卫东的音乐立即表现出了吸引力。印象中孟卫东在歌曲和简短音乐作品的创作上造诣颇深,但他的大型音乐作品并没有被关注过。2 M4 D ]) J' x% w% v! c1 f! _6 e
7 N4 A( q) u$ ?) C, C# X8 B& [ 大概是我的运气太差,以往听中国原创歌剧的经验,大多是兴冲冲而来,悻悻而归。中国近三十年的歌剧创作,无论主题或其他非音乐部分做得多好,音乐上的欠成熟、汉语与西洋唱腔上的失衡等因素,都让那些以歌剧的名义推出的作品黯然失色。我也曾努力搜寻好听的中国歌剧,但失望总是在寻找的尽头黑着脸等着我。& @, r C& _5 s1 {
5 `+ S g, |/ P" s 歌剧《方志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曲家知道如何把音乐做得好听,这在中国原创正歌剧中并不多见。总体感觉,音乐部分比唱段部分做得更好。作曲家在《方志敏》中显示了深厚的音乐功力,旋律动听,管乐的表现丰富。他在配器上的老辣令人刮目相看,效果明显。当晚的指挥张艺对乐队的掌控很成功,相信作曲家也会感谢张艺在音乐呈现上的精致到位。% ] u9 [2 j4 y, o8 u( o
c; T4 ?' p2 l9 j6 y' T/ Q 我觉得《方志敏》这部歌剧介乎歌剧与“歌儿剧”之间,它既有“歌儿”的流畅,又有歌剧方向的努力。它比较适合中国老百姓欣赏胃口。遗憾的是音乐部分与唱段部分仍有脱节与游离,最突出的体现是典狱长的唱段。作曲家对它的处理太过简单,甚至有敷衍的嫌疑。8 ]+ P4 _6 o& H7 J# g
0 R' R4 k! ?, o 歌剧与“歌儿剧”是中国歌剧界一直争议的话题。新中国的歌剧一直在发展方向上存在着争议:是向民族化发展,还是向洋歌剧靠拢,与世界接轨?* m, q$ ]2 ?% [, L1 ?: ?
2 b# J3 Z6 F+ ~- _' ^) I 向民族化发展,可以很好地娱乐国人,但会被人诟病为太土,难登大雅之堂,是“歌儿”剧。专家说,这样发展下去,中国歌剧就会沦落为井底蛙式的自娱自乐。相反地,如果走洋派道路,收获的大多是费力不讨好。往往是国人不喝彩,国外不理睬,真个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有着假洋鬼子式的尴尬。7 h9 M0 O' K! b1 M% A* O0 Q
/ Z: n& w f8 u5 h, \* n
《白毛女》、《刘胡兰》、《江姐》、《红珊瑚》、《洪湖赤卫队》等中国早期歌剧,虽然按照西洋歌剧的标准来评判,这些作品不那么“上路”,但它们却受到中国百姓的喜爱,其中的很多唱段至今流传。" g4 D9 N. \1 Y
8 [" h" q1 r+ @2 R+ W5 B2 l$ @
而以《原野》、《杨贵妃》、《李白》、《秦始皇》、《冰山上的来客》、《西施》、《青春之歌》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洋系歌剧,虽然在圈内受到热捧,相互褒扬有加,但中国老百姓并不买账,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这些作品中没有一首曲调在民间传唱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