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音中不能承受之轻——听诺灵顿指挥现代乐队有感
$ p, \( _9 B5 \0 n, ]
! w( r/ V3 ~" z8 b 记得我在二十年前曾经向一位喜欢舒曼的朋友推荐一张诺灵顿指挥伦敦古典演奏家乐团录的第三、第四交响曲唱片,那位朋友没有听完一遍便不仅把它掷还于我,还很不客气地痛批一顿,大意是乐队的声音七零八落,连起始的头音都奏不齐,拖拖拉拉得像一个业余乐团。恰好那张唱片还是在北京中图买的“打口货(只是盒上被打个小口)”,于是朋友接着说我是在向他推荐“垃圾”。: [2 _; s3 {2 _6 I2 s" S! R3 i; O
不过我当时却是一点都不觉得被冤枉,反倒心中欣然,因为诺灵顿声音之美并不是一般人就能体会到并习惯的。那时我听所谓的“本真演奏”还不多,思想中根本没有形成“古乐”的概念,但是我却觉得诺灵顿的舒曼就是舒曼时代的声音,幼稚而充满野心的乐思,庞大的有点失控的旋律,还有丰满的几乎膨胀的织体,它们合在一处,自然要把节奏拖沓下来,每一个步伐都那么雄浑沉重,实在无法轻盈矫健起来。这就是舒曼,不一定是舒曼心中的舒曼,但却可能是符合舒曼乐谱规定的舒曼,或者说是符合舒曼时代接受习惯的舒曼。后来当然我也听到了加迪纳和哈农库特的“本真”舒曼,整个速度都快了起来,乐谱标记也许如此,但音乐中有许多因素感觉像被省略了,舒曼的思维可从来没这么简单清楚过!7 b3 ~* A$ @* @% p$ u/ |8 ^
* u% ^7 ?* ]: |0 m8 b4 v# }) ^ t 再回到诺灵顿,那张被掷还的唱片我保存至今,而且我又买了一张送给我另外的朋友,他也同样保存至今。其实后来我一直关注EMI的唱片目录,想买一张“毫发无损”的原版收藏,但是它从此就在目录上消失了,一直到十几年前,它与第一、第二交响曲一起出现在EMI下属的Virgin目录上,我根本不加思索地填写了预订单,其中也包括了诺灵顿指挥的门德尔松和舒伯特。
: _6 o8 v$ {# ^& U
0 B7 R$ B6 \, _0 y8 \* O 一旦对他打起了精神,诺灵顿的唱片总是零星地出现。《罗西尼序曲集》、《浪漫序曲集》、《威伯交响曲》和《瓦格纳序曲集》这几个专辑居然也买了七八年,因为不知为何,1998年以后的唱片目录就再也难觅诺灵顿的踪迹了,恰巧他正是在这一年出任了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并与德国的HAENSSLER唱片公司签订了录音合同。0 ?4 L# T0 Z! S5 t: _
. l3 `2 I& M" h8 ]; A: Q, j1 n6 [ 我有意去寻找的是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集》。1996年在朋友家听过一张盗版的“第七”,感觉以往听这首交响曲注意力从来没如此集中过。诺灵顿的诠释那么简洁有力,布局均衡而紧凑,声音是纯净的,透彻的,阳光得令人意气风发,喜大普奔。说来真是不甘心啊,我竟是因为这张盗版而真正迷上诺灵顿。遗憾的是我写信或托人往香港购买这套贝多芬都没有结果,1998年甚至在美国最大的几个唱片店都见不到它的踪影。
7 u6 a8 M0 \$ W( _7 Y5 Z! v1 P1 \, y) S! b! g
后来的事情说起来就比较没意思了,但是满足感还是有的。2001年我在上海的一家音像店居然用一张唱片的价钱买到由Virgin再版的这个5张一套的贝多芬,那个时候我还随身带着DISCMAN,以后的旅行我把这套交响曲不知听了多少遍,总算补回了这么多年的渴慕之情。9 @1 v9 |0 ^/ V4 E- X9 I i9 E
, Q+ N" S. M/ R$ H8 T _- ^/ X 其实我这篇文章的主要用意是想说诺灵顿后来在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时的录音。从我听到第一张唱片海顿的《伦敦》交响曲和舒曼的第二交响曲之时,我就爱死了这种声音,据说这就是近几年声名鹊起的“斯图加特音响”。SRSO在送走神奇的切利比达克之后,沉寂十余年,终于又放射出完全不同于过去的辉煌之光。对比切利与诺灵顿时代两种极端对立的声音,你不能不慨叹诺灵顿的能量以及SRSO的可塑性与适应性。
5 c5 Q" Z6 ^, g ^: K- B6 c3 Y- w5 g# q$ _9 t4 ^1 Q- _5 Z5 |
古乐大师转而指挥现代交响乐团,这在他们赢得广泛声望之后形成一个趋势,但其中鲜有成功者,最出类拔萃者当属哈农库特和诺灵顿两人,前者至今没有获得一流交响乐团的固定职位,后者却同时担任伦敦古典演奏家乐团、萨尔茨堡室内乐团和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作为一位有着自己音乐演奏理论体系的学者型指挥,掌控这样三个乐团来实现自己的一系列计划与梦想,诺灵顿不能不说是世界上最幸运的艺术家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