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学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戏曲音乐理论与评论人才培养”项目侧记 1 |1 e% U& s. V; o, X+ w4 E1 r) s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文艺工作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涉及文化领域的政策性文件陆续出台,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戏曲音乐理论学科建设?如何在戏曲传承与发展的语境中,观察和品评戏曲音乐的成就与缺憾?是戏曲音乐理论评论工作者必须直面的话题。 ! A ~4 E' U% p: n1 e. T: v" c0 r# k+ S
中国戏曲其形成之始就天然地带有极富地域风貌的语言和音乐,并且以声腔音乐为代表来体现戏曲剧种间不同的品格和特色。王国维对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定义亦突显出戏曲音乐作为表现人物情感和故事内容的重要作用。戏曲音乐的传承发展从未间断,特别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戏曲音乐创作更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戏改运动”到“三并举”再到“样板戏”,中国戏曲音乐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丰厚的成绩。尤其是在如何保持自身传统同时借鉴、融合西方音乐的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形成了一大批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经典唱腔和唱段,编创技法、乐队建置、唱腔配器、织体色彩、音乐语言的丰富性等方面均有很多变化和突破。然而,受西方音乐中心观念及其音乐知识体系在通识教育中的普及、专业戏曲音乐理论学科建设滞后等方面影响,戏曲音乐发展逐渐出现偏离戏曲传统传承路径,片面以西方音乐观念和创作技法为主导进行戏曲音乐创作、戏曲音乐理论构建的状况,使得戏曲音乐的个性传统逐渐被音乐的一般性所遮蔽;青年戏曲从业者们亦囿于自身知识体系局限,很难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戏曲音乐的本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