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端与片面) x, X0 Z" C; S
7 b* z1 H! f* E2 c8 z" ?! R1 ^' c 音乐评论的极端与片面化也是当今音乐评论的一种现状。这种极端与片面一方面主要体现在专业乐评人士过于将审美体验理论化或绝对化。由于音乐评论工作者受文化学识、音乐素养、逻辑思维、哲学理念,以及鉴赏能力、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等各方面所限,每个评论人所涉及的角度、视野以及所看、所听、所感都不一样,在陈述自己的感性与理性结论正确无误言之有理有据的同时,若将自己的结论过于夸大而没有将音乐现象的发生更客观和一分为二地进行评论的话,便会陷入一种狂妄和自吹自擂的死胡同。不讲究说话的分寸,一味将言语绝对化不留一丝余地,便也会很快陷入僵局,片面化的语言很容易使观点陷入尴尬的境地。$ f* x8 ]0 P2 ]6 Y! q0 M
8 P Y: ^8 ~& e4 m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贾国平也曾发文抨击过这一现象,希望理论学习者不要学了某种现代分析方法便可随意运用于某曲甚至满谱子都是这种技法的运用,作曲家在创作和构思的时候也许根本不存在那方面的考虑。还有一种普遍现象便是没有深入群众,不知道听众们的真正需求。评论家们更应该深入群众,与群众站在同一个立场去理解他们、了解他们所需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性体验,然后折中取舍言语中表露出来的既能让听众宜理解易接受,也能做到不失学术性的内容。
9 L" z% I. F5 J5 I6 ?/ }
& r% R k, w0 ^2 y& t {7 | 这种极端与片面同时也体现在极端的另一端——非专业人士身上,他们是最能代表群众的爱乐者,他们从群众中来,甚至可以等同于群众,一颗热爱音乐的心促使他们自愿去音乐厅感受各式各样的音乐现象,并怀着一颗激情澎湃的心将自己的感受化成文字吐个痛快。吐的文字虽从心而发,能体现一定的鉴赏能力并且也能具备一定的文学性,但是他们无法达到一个集哲学家、音乐家、美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高度,永远代表着群众,却无法从作曲的角度剖析每一个音的意义,无法从美学的角度判断这一音乐现象长远来看所起到的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作用。美学方面的评论往往是最能直接反应、检验和引导作曲家创作方向的一个分支,而整理音乐现象所体现出的理论价值是需要一定的哲学基础的,而将抽象的音乐现象和感性体验化成文字有时候是很苍白无力的,因为音乐本身很抽象,有时候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便很难将音乐的实感“说”出来。要真正实现音乐评论家集音乐家、哲学家、美学家、人类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人才真是凤毛麟角,其中音乐家倒不缺美学家也不少,文学家也有,哲学家更是不乏其人,但这些大家们做到一定的学术程度很少有“大家”能再深入群众去了解大众所需,但从大家的这一端走向群众那一端去是比较现实和可实现的一种愿望,只是需要各方面人才共同努力。
$ Z, `% E) B2 n/ z7 w4 p1 g( @ L1 V! g! T3 j, [& R2 c
期待体制的健全
! [3 B5 ?+ `) E) s [5 w, P8 X' w5 @; n: Y
制度的健全与否仍是中国当代音乐评论的现状和重要问题。关于音乐评论制度的建立是目前迫在眉睫且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但凡好的音乐评论现象都是在一定健全的制度下完成的,比如台湾的乐评体制一方面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丰厚的奖励制度一定程度上促使学者们努力为乐评制度的健全出一份力,然而当正确的乐评现象的发生真正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正确引导了音乐活动的发生和把握了音乐现象的时代性时,是最能激发音乐评论工作者们为评论事业不懈努力继续奋斗的动力所在。然而在中国,健全的制度缺失导致学者们和人才们更趋向能暂时解决温饱问题的工作和事业方面,有学者也愿意为乐评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只是大多以乐评为兼职事业。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没有制度的支撑、没有政府的支持、没有一定的经济支持,就比较难将力量集中到一个点上来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健全的制度应包含有坚实稳定的收入,最关键是平台还不错的岗位设施、应包含一定的文化部教育部认可的赛事和奖励制度,还应包含人才培养方面的与学校联系起来的相关专业的设置,以培养出高、精、尖的全能型复合人才等等。
7 I5 m! G, Y1 l! H1 }
8 |# Y; b: q- s9 Z, |) a$ { 作者:刘姝(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