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 l; ?9 G8 f& l. J# g. W 之后,穆特琴弓下流淌出的莫扎特旋律如阳光般沁人心脾。在她演奏了无数遍的莫扎特音乐中,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对音乐内涵的表现上,仍保持着极高水准和几乎无懈可击的状态。奥尔基斯依然具有他的那种融合度极佳的响亮、饱满音色和高潮时的恢弘气势,只是偶尔在长的快速走句中流露出几乎难以察觉的一丝匆忙感,略微影响乐句的轮廓和力度。这首奏鸣曲的慢乐章,被莫扎特的传记作者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描述为:“它包含了一种艺术和灵魂的平衡,就像上帝将世间万物的运动瞬间终止,以便人能够感受存在的苦痛的甜美。”穆特的演奏所传递的正是这样的静谧感,其中贯穿着一种独特的、超凡入圣的精神力量。穆特在乐章的前后部分几乎像古乐演奏家们那样不使用揉弦,极有助于表现这种神奇之境,这也印证了穆特演奏艺术中技术服务于音乐精神的理念。 / l2 a% h9 a8 R$ E4 G$ P) X% P N
雷斯庇基以“罗马三部曲”闻名,但他的《b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在音乐会上演出的机会相对较少。穆特的演奏挥洒自如,赋予音乐以强烈感染力。在圣-桑的《引子与随想回旋曲》(乔治-比才改编钢琴伴奏版)这样脍炙人口的名曲中,穆特的分句和节奏独到而新颖,很多时候甚至有违于此曲的演奏传统,但其魅力是让熟悉的经典在演奏中焕发生命。能返场加演四首乐曲,成为很多人始料未及的惊喜。柴科夫斯基的《旋律》(雅沙-海菲茨改编)、阿瑟-本杰明的《牙买加伦巴》(威廉-普里姆罗斯改编)、约翰-威廉斯的《辛德勒的名单》和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第一首(约瑟夫-约阿希姆改编,利奥波德-奥尔修订),无不新意迭出。尤其是《辛德勒的名单》,迥异于去年11月帕尔曼在同一舞台上同样作为返场曲的演奏。穆特的琴弓仿佛与琴弦若即若离,如泣如诉,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