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战士双脚走天下,山重水复风雷激。遥想那戎马倥偬的岁月,来自乡亲们的依依送别、款款叮咛,总带来无穷信心和力量;红军统帅的指示号令,时时激励着将士们无惧凶险、慨然前行。“抬头望见指路灯,心中想念毛泽东。迷路时想您有方向,黑夜里想您照路程……”屏幕上浮现八角楼的灯光、井冈山的竹林和瑞金的红井,红军将士征战之余深情唱起《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这份对红军统帅的依恋与拥戴,演绎了战事频仍中最令人动容的血色浪漫。
; y) J2 \- C7 c9 Q2 G
) [8 y4 G: _- K 既是兵心所向、众望所归,也是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由历史作出的慎重选择。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胜利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遵义会议后,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确指挥下,红军将士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千难万险踩在脚下,千山万水挡不住前进的步伐,铁流滚滚、一往无前,创造了一个个战争史上的奇迹。
& h: E7 w g; b' u0 L! S. K# Y$ W
《十送红军》的旋律再次响起,远征的人儿啊,这是父老乡亲的心音,这是高天厚土的回声。谁能预料,这一段泣血远征,其战斗之频、河山之险、给养之难、病疫之侵、霜雪之冷,时刻考验着红军将士的意志与耐力,怎不让父老乡亲们挂肚牵肠。! J" d# j+ Q1 |/ q
! B7 G" J5 S" U+ l2 ` “革命理想高于天”“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这是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的锥心盟誓。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这支队伍不溃散、不衰败、不消亡,最根本原因就是心中拥抱着信仰、胸中升腾着理想,理想信念的力量让他们无惧于任何强敌侵袭与艰难险阻。, \' ^& b, `7 N
! n& b5 o3 V3 T) n1 u' d6 `
事实上,一程风雨一程山水,万里长征,走的是忠贞不渝、走的是精神契约、走的是世道人心。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永远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伟大旗帜,是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力量源泉。只要高擎理想信念的火炬,必将照亮每一条步行天下、转战南北的迢迢征途。7 _* s. T: x% B& F" o
. q' H* V2 T4 H/ P
诵读一首激情澎湃的英雄诗篇( Q& e+ i7 L# m/ @4 @- }
4 X. k! [: ], R a* |
——有一种胆魄叫血战到底,有一种慷慨叫宁死不屈) E3 g5 [* t/ g, j( B4 d! V4 Q2 j% G
Y% i" n9 j w
“这台晚会坚持融合创新,在歌唱、舞蹈中巧妙植入歌剧、音乐剧等艺术表现方式,将现代科技与舞台艺术有机融合,大量运用多媒体视频、投影,通过高度戏剧化、情景化的战争叙事,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全景观、多维度、大容量的集中展现。”晚会文学统筹、军旅词作家王晓岭说。
5 _* |* v5 w V7 G7 o: Y
3 R1 I9 l) Z3 v$ b$ o1 I 舞台上的画面色调,晦暗中显出坚硬与冷峻。在狂风暴雨的震动声效中,一支背着辎重、抬着担架、扶着伤员的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迎着炮声急速穿梭前行……领唱、合唱与情景表演《突破封锁线》,以密集跳跃的音符、快速有力的舞蹈、响遏行云的歌声,营造出一幅黑云压城、激战犹酣的战斗场景。
2 a2 E! e! I0 K
3 x. u8 c$ U- |. d 随着舞台装置器械的快速调度,一座顶天立地的山的形象逐渐显露,一支支红军队伍在缝隙中穿插,漫山遍野蜿蜒的火把瞬间点亮。领唱、合唱与情景表演《十六字令-山》的雄壮歌声,唱出了红军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摧枯拉朽、力挽狂澜的冲天豪情。人们笃信:一支军队有多少血性勇猛、视死如归的军人,这支军队就有多少绝处逢生、扭转乾坤的希望。长征的历史,就是一部气壮山河、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每一个篇章都写满了永不言败,每一个段落都标注着英勇顽强。
3 j0 R6 h: |9 d3 A
* G& U* L7 P7 ]) G. f' i 晚会对红军将士英雄气概和猛士雄风的展示与描绘,可谓浓墨重彩、笔笔生辉。领唱与情景表演《四渡赤水出奇兵》,舞蹈与情景表演《飞越天堑》,领唱、合唱与情景表演《冷的铁索热的血》等作品,艺术再现了红军夜渡于都河、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重大军情战事,具象描摹红军统帅夙夜在公、深思长虑、用兵如神的领袖风范,以及红军将士鏖战强敌、出生入死,跨越天堑、险象环生的战斗生活。在炮声隆隆、惊心动魄的戏剧化情境中,将士们昼夜长途奔袭、突破层层防线,与敌人斗智斗勇、巧妙周旋,上演了一幕幕经天纬地、惊天动地的战争活剧。
" T" @2 [2 @1 N8 j& j) r/ F$ g/ q _0 s+ o }. F$ C
舞蹈《血战湘江》是晚会最富华彩、最为震撼的重要作品之一。500余名青春士兵铸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随着劲爆的音乐节奏,连续腾挪、转身、托举、匐身、侧躺等不断变换动作,湘江水由清变浊、由灰变红,自舞台后方滚滚而来。沉郁晦暗的画面语言,律动奔放的音乐节奏,雄壮豪迈的歌声舞姿,将红军将士血战到底、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铁血情怀展示得淋漓尽致。这支令人血脉贲张的写意舞蹈,取材改编自长征中的真实战例。发生在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的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之战,是决定长征前途的命运之战,也是长征以来最惨烈的一仗。中央红军以惊人的骁勇顽强连续鏖战并付出惨痛代价后,最终突出重围。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无数红军将士血染湘江、尸横两岸。当地流传着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 U$ a; T c% h
# u% k# M! }7 r; y
“红五军团第34师师长陈树湘因伤被俘后,敌人用担架抬着他押往长沙请赏,他在担架上趁人不备,硬是撕开腹部伤口,将肠子掏出来生生扯断,宁死也不愿忍辱偷生当俘虏。这位29岁的年轻师长,是红军队伍中血性军人的代表!”军旅作家王树增,每每说起长征往事,总会深情地讲述这个感人故事。有这样一组数据触目惊心:4支长征队伍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名红军战士倒下。整个长征途中,牺牲营以上红军干部422名,长征途中损失红军官兵10多万人。4 h/ j, D' B6 M$ b
# ^) r# n1 S; P5 ~. y 二万五千里长征,每一步都如足踩惊雷、步步惊心,每一步都是血性刚强、视死如归。红军将士的英雄本色,体现在“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机巧迂回,体现在“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的势如破竹,体现在“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气纵横,体现在“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隐忍顽强。可以说,红军将士的血肉之躯通过长征的火烧钢铸,都被淬炼成一块块锈不烂、掰不弯、折不断、捣不碎的好钢。
) v" I/ u4 o7 M4 G' G7 x: Z$ C8 t+ P t! u3 L4 w( ~1 n
聆听一曲悲怆凄美的青春之歌 t( T) X, B: n7 v
: l( u" d% U) v8 L$ ]7 c
——有一种友爱叫生死相依,有一种别离叫魂归热土
5 c' _- m" y: A: B3 }8 z/ r5 N8 |' t+ }# i
“长征苦,最苦是过雪山草地。”90岁高龄的老红军郝毅受访时缓缓地说。80年前红色大军的雪山草地之行,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死亡行军。那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红军将士,硬是靠着坚如磐石的顽强意志,踏入绝境、穿越生死,创造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奇迹。, y' X; B9 N& D+ I8 S* N
- W9 x1 N- k8 G1 B2 O8 y
作为晚会惟一的女子群舞作品,舞蹈《沼泽》倾情演绎了一曲悲怆凄美的青春之歌。一组女红军战士在女卫生员的带领下,遭遇了一片沼泽地时,女卫生员慨然为大家探路,她步履轻微、小心试探,谁知还是脚底一滑陷入了沼泽,紧接着救援的战友也滑了下去……身体越陷越深,女兵们紧紧依偎,一边挣扎自救,一边使劲将同伴往上托举。终于,在淤泥即将没过头顶那一刻,女卫生员拼尽全力将急救包传递给了战友。该舞蹈的神来之笔,就是沼泽之下让人揪心和感喟的生命律动,女兵们挣扎、无助、绝望等游走生死一线的虐心历险,都在柔曼的绿纱下被展现得如诗如幻、出神入化,青春的唯美、人性的高贵和生命的陨落错综交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