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从灯火辉煌的人民大会堂走入长安街,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川流不息的车灯,照亮了这条闻名世界的大道,这一刻,恰恰是从长征之激情澎湃的文艺意象里迈入现实,才觉得长安街如此宽阔,如此畅快,如此壮观。也恰恰是现实美好生活的反衬,才更加觉得,作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万里长征,汇集雄浑与机智、胆识与勇气、悲苦与乐观、险阻与超迈,天地为之动容,历史为之垂首,环球为之仰视。 7 U. Y A: x6 \4 } v6 G 6 x/ Q' z# Q& a; m- W- M 《永远的长征》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大写意与感人至深的经典细节相互衬托,钩织起一个巨大而变化莫测的艺术空间,极具表现力地呈现出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长征胜利的凯旋高奏、抗日宣言的振聋发聩以及新时代里“长征永远在路上”等一系列沧桑历史,真情而艺术地讴歌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整个作品结构完整、构思缜密、点面兼顾、一脉贯通。四个篇章,以序《红旗飘飘》为引子,让人浮想联翩。也许年轻人并不知道,仅仅“红旗飘飘”这几个字,在那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里,就具有极大的感召力量。只要阵地在,就有红旗在飘扬;红旗飘飘,就有军号吹响,就有队伍集结;红旗飘飘,就有军心凝聚,就有人民相随。笔者认为,以《红旗飘飘》为前奏,以《不忘初心》《我们从古田再出发》《跟着你》《走好新的长征路》等一系列主题创作歌曲和情景表演为结尾,整场晚会极其准确而鲜明地点到了我们当今时代的大主题。! y. o! k# J G: m& S2 C- p6 i
I" {3 [# A4 C 晚会的四个篇章,布局十分严整。例如,第一篇章《红军不怕远征难》,从于都河突破封锁线起步,经过深情的《十送红军》演唱,经过铺陈演出的舞蹈《血战湘江》,突出了长征的艰难、失败而热切地盼望长征路上的领路人,最后以《遵义会议放光辉》结束,线条如此清晰而简洁地勾勒出长征初始阶段的革命曲折。再如,第三篇章《革命理想高于天》,从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震撼人寰的军事迁移中提取意象,从陕北红军在山丹丹花盛开之地迎接中央红军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提取元素,从抗日出发地以及毛泽东长征诗词中提取艺术力量,通过舞蹈、领唱、合唱、情景表演等综合艺术形式,气势恢弘地营造出强大的视觉冲击,十分得体又智慧地把红军超越人类生理极限而战胜一切困难直至再次整装出发走上抗日战场的伟大历史行程,做了清晰而提纲挈领的梳理,从而为最后一个篇章奠定了极好的艺术基础。 2 R; Q& ~8 ~# [" l" @6 C' A/ }5 ^: y9 S
晚会的舞蹈创作堪称亮点。舞蹈《血战湘江》令人震惊。横贯人民大会堂巨大舞台的梯形台上,上下整整10排肩并肩紧密排列的舞者们,蹲身而舞,并利用整体的起伏、突然的四散、猛然的断裂、急速的堆积等艺术手段,充满象征意味地表现了湘江之汹涌、血战之残酷、战士之齐心、牺牲之惨烈。这是一个有着独特创意的群舞,是在极度限制之下而发挥出巨大想象力的舞蹈,是一个以“不动”表现“巨动”、以单纯烘托复杂、以有限空间营造无限想象性空间、以虚拟场景展现长征队伍崇高精神境界的舞蹈力作。其创新力之强大,为近年来所少见。另外一个舞蹈《沼泽》,则由舞蹈家山翀领衔担纲,配备着李祎然等年轻才俊,将艺术视角对准了大草地上的水国沼泽如何吞噬生命,生命又如何战胜死亡而走向升华。舞蹈利用面对观众的行军队伍,使观众的观演角度转变为沼泽内部;利用升起的水纱,钩织出沼泽深处的景象,从而把观众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角度,一方面深刻揭示了死亡带给人的巨大恐惧,另一方面又反衬出勇敢走在沼泽最前方的女战士,如何在精神上不畏牺牲、战胜死亡的胆量和勇气。对于中国红军长征充满研究兴趣的外国学者,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和资料挖掘,从关注到赞叹再到折服,说出了他们的认识和高度评价。美国《纽约时报》记者、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道:“长征是鲜血和勇气、胜利和失败、绝望和希望共同谱写的史诗。无畏的牺牲织就了不朽的传奇,中国革命就以此为基础蒸蒸日上。”舞蹈《沼泽》恰恰就是这个传奇的生动艺术写照。舞蹈《泸定桥》中的独特空中之舞,构想奇妙,气贯长虹;其他各情景表演中的动作铺排,也多有讲究,为整个晚会增添了不少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