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风骨与艺术传承创新的交融; b, u& _1 c" E' `1 v2 L
. [5 @9 ~1 R5 r/ K7 k9 C# Q 红军长征,一扫积贫积弱国家百年来腐朽守旧、毫无精气神的衰败气象,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敢顽强的气节与风骨,彰显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觉醒。在这台晚会上,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品格展现得入骨入心,中华民族阳刚进取的气质张扬得淋漓尽致,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氛围渲染得畅快至酣。如何在新时期新阶段,充分利用好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艺术素材,用创新的思路讲好长征故事,创新的形式演好革命先辈,这是我们这些艺术工作者必须要去履行好的使命。可以说这台晚会在张扬民族风骨的同时,在艺术传承创新方面也有了新的高度、新的亮点。
/ W2 `6 E6 H' B i" N
( v, ?# c& ?6 C J: B 舞蹈《血战湘江》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点。“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五百余名战士一个个相叠横向列阵在舞台上,大屏幕展现出湘江战役炮火连天的惨烈战斗场面。战士们造型的变化和演员在造型中的表演以及音乐都是全新的,就像一幅流动的画卷,又像一幅静止的油画,这样的创意实属难得。节目从音乐到舞蹈,都让人有一种震撼。可以说,导演、舞蹈编导、作曲三者之间有着高度的默契和交流,因为光有想法表演跟不上不行,光有表演没有音乐也不行。这样的场景冲撞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营造出催人泪下的氛围,展现出红军战士不怕牺牲的坚定意志。这样的新创作是军队这些青年艺术家的激情所至,是他们与红军战士跨越时空的对话交流,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已经被感动了,所以才能创作出这样震撼人心的力作。( D; t+ x& i+ K, f
5 m% ~! ~, ` `: @6 v2 R8 A 还有一个作品舞蹈《沼泽》,是一种革命浪漫主义的体现。红军过草地,偏走敌人不敢走的地方,茫茫草地上愣是闯出了一条长征路,但是这也是一条生死之路。舞蹈中女卫生员陷进了沼泽,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营救她,那种身陷泥潭的艰难,那种生死两重天的境地,用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进行展现,这个舞蹈和《血战湘江》形成强烈反差,一个是激昂悲壮的,一个是浪漫凄婉的,这两个节目既是晚会的创新点又是亮点。
, Q+ [5 G% Q& Y5 a3 r
6 T# p0 Y' X! ^& Z; v 再有,这台晚会选用了《长征组歌》中的一些作品,老歌观众耳熟能详,创作人员不是简单地把原来的谱子拿来又唱一遍,而是做了新的调整,经过重新编配和舞台呈现,给老歌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但又不失原作品的精神风貌与晚会融为一体。这样老同志和年轻人都容易接受。所以,参与这台晚会的艺术家们,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在传承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不断开辟着艺术创作的领域和空间。从这点来说,是相当成功和不易的。
: x; V( R$ h2 g/ N; P
8 a, s7 y3 ~+ f5 T 老中青艺术家同携手迈上新长征
1 \% r) c: J; C! y3 I& [( j) i) D/ q4 f3 s' h) C" _1 {
晚会《永远的长征》集合了军内外老中青艺术家,他们是有战斗力有执行力的,更是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年轻音乐工作者“身入、心入、情入”,认真地向老艺术家学习,把原始素材读懂读透,取其精髓与自己的创作相融合,创作出鲜活的、能与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共鸣的作品。老年、中年艺术家们身体力行、不计得失,无私地帮带年轻艺术家,新老搭档、取长补短、互相帮助,确保了整台晚会的高水准。我在这个晚会中担任顾问,经常出些点子、提点意见,主创团队认真听取研究,虚心求教专家和观众的意见,让该发光的地方更发光,该闪亮的地方更明亮,该感人的东西更感人,该提升的再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晚会的年轻作曲家们是在深入研究党史军史和长征历史的基础上,写好这些音乐作品的,他们的表现出众、值得点赞。总导演杨笑阳是年轻人,印青是“50后”,赵麟是“70后”,还有杨帆、王喆、杨一博是“80后”,年轻人不一样,他们有激情有热情有感情,《十六字令-山》《映山红》《血战湘江》等作品,没有想到能写得这么好,这台晚会体现老中青作曲家的传承,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再创新。歌唱家们表演上精益求精,不断在舞台上磨合,不断地完善自己,体现出严谨的工作态度,我想这也是长征精神在不断感染着他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