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典雅,打开少儿心扉- z) F' g, [0 D
: e) D8 ]3 i. r* H
在音乐会第二篇章“修身”中,最先演唱的《出塞》,是孩子们很熟悉的一首诗。根据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千古诗词,谷建芬的谱曲巧妙地将少年儿童的直率与诗中的壮志豪情融合在一起。主歌连续的切分节奏催人奋起,末尾的合唱更是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宽广节奏中将全曲推向高潮。谷建芬谈到,“我的这首曲子,坚定、铿锵,在这音乐中,能听得出保家卫国的决心,能让孩子感受到民族的爱国热情,就成功了。” 5 H$ v E; r* Z- P. u' U $ ^7 {9 ^" X, x1 ]' w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年仅16岁时写下的代表作,少年的才情在此一览无余。千余年后谱成的新曲依旧充满离别的深情,抒情的旋律也透出淡淡哀愁。谷建芬创作的主歌段落首先呈示全诗,略有起伏后又归为起始的低音,副歌段落以丰富的多声部线条复唱全诗,纵情高歌又点到为止,最后咏唱出芳草萋萋的古原景象,十分具有画面感。 6 }. ~2 K- d8 c& K+ b ; U% h" G9 C k: y8 X' c 音乐会第三篇章的“入世”开篇便是《元日》。《元日》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七言绝句,通过赞颂万象更新以表达积极革新的豪情壮志。谷建芬巧妙地借鉴了东北民歌风格,配以锣鼓喧天的热闹伴奏,以短短的起承转合四句式乐段将辞旧迎新的春节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还别出心裁地在首尾曲调之间插入一段童谣念白,经典文化与民俗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天真活泼的童声渲染出热火朝天的气氛。1 `: T5 L; O* w, s& F% e0 B! x
" ~! m7 _6 ^* y4 _8 ~+ Z0 N: r: c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传世佳作,大江南北妇孺皆知。而在“新学堂歌”系列歌曲中,这首歌也是传唱最广、最受人们喜爱的。其旋律琅琅上口、词曲关系十分自然。谷建芬回忆,“还记得我写这首歌的时候,摇头晃脑地去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清新典雅的诗歌,优美简洁的旋律,欢快活泼的伴奏,由此谱成的一系列“新学堂歌”得以传唱,打开了少儿的心扉,让孩子们在歌唱中汲取古典诗词的永恒美妙。/ _7 X( L8 U# d( K7 N
* z' ?1 P$ |3 x7 X5 u
人生最后一个课题( ]# M1 e9 p2 D2 n G5 q3 g
. g$ x# u$ \6 u: p# A0 c: \
这十几年来,谷建芬一直在自己老伴和女儿的支持下为孩子们创作。可近两年,与她相濡以沫多年的老伴和女儿相继去世,使谷建芬受到很大打击。她喃喃自语,在亲人去世后的日子里,她得了抑郁症,每天要吃药治疗。也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她几乎只字未写,每天都呆呆地坐在钢琴前,打开琴盖,却一个音符都写不出来。“常常有人来看我,跟我说你想开点,出去玩玩吧。我知道他们是好心,但当时只想说——好了,谢谢你,你可以回去了。靠出去玩玩走走对我来说是并不能够排遣这些情绪的。”直到最近,心情慢慢舒展的谷建芬才开始继续创作,“女儿和老伴一直是我推‘新学堂歌’的帮手,是他们帮我印歌谱并安排演出和推广活动,以前每到‘六一’我们都在所在的小区里搞‘新学堂歌’的演出,我知道我要完成他们的未尽的心愿。我想这可能是我最后的一个课题。” $ V7 P. K- @$ e/ o. a& Y0 g* s0 ^: w- p3 T) u" X
虽然从2005年开始,谷建芬便开始创作和推广这些歌曲。但十多年来,推广却也遇到相当大的困难。谷建芬告诉记者,“做这个事儿,孩子们都喜欢,但是推广起来很难,想把它融入中小学的教学大纲就更难了。这事儿不是商业的,没有人愿意做。第一批‘新学堂歌’的录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资助,而第二批新学堂歌的创作和制作就在资金上搁浅了。”谷建芬无奈地说,“现在我是用我老伴走后留下的钱来继续做这个事。我要是走了,也没人管这个事了。”- n) o$ H# Q0 D
, n% k( i) ]/ d$ d1 c/ O# X4 i
“在当今儿童歌曲缺乏的年代,年逾古稀的谷老师能够为儿童创作歌曲,同时,以中国古典诗词为内容,让人们心生敬佩。而第十九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以谷建芬的‘新学堂歌’作为儿童公益音乐会的公益演出,正是为了让孩子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也希望孩子们听完音乐会后能喜欢上这些中国古典诗词,能够随时唱出这些诗词,这才是以谷建芬为代表的中国音乐家们的愿望,也是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愿望。”北京国际音乐节节目总监涂松特别感慨地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