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相思的红豆,吴山的雪,边塞的战士,回乡的客,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唐诗像祖先在向我诉说。”歌曲《读唐诗》的动人旋律回荡在北京保利剧院的剧场中,81岁的中国音协顾问、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在孩子们的簇拥下走上舞台,她深情地对台下的小观众们说:“孩子们,你们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知己,为你们创作使我感到心里最充实,创作‘新学堂歌’比我之前的创作都有意义。” V8 c' e2 ~: ~, O# j4 h1 ~
, f0 ~7 x0 x$ e* e) O, A5 ? 作为北京国际音乐节最具号召力的公益音乐会品牌,儿童音乐会成为小朋友们最期待的音乐狂欢会。10月22日,由青年指挥家黄屹执棒中国爱乐乐团联袂北京育鸿学校蓝天少儿合唱团一同演出了两场谷建芬“新学堂歌”专场音乐会。
% K/ O) v& H8 _5 L6 J4 q7 W g
0 V5 V3 M/ D2 ] m “要为传承做点事”; R/ o; [( \* k# L
# v% \; _; Q S 谷建芬的歌曲在内地家喻户晓,《采蘑菇的小姑娘》《歌声与微笑》《那就是我》《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烛光里的妈妈》《绿叶对根的情谊》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影响了一代代的听众。近些年,这位成功的作曲家几乎不碰流行歌曲,在古稀之年开始大量创作儿童歌曲,进入返璞归真的新境界。
( u) E- x- d& R1 X
" x# C. }7 t0 P 谈到创作初衷,谷建芬说,“那是2005年,我退休后不久,有一位领导人见到我跟我说,‘你不要再写流行歌了,你看看现在的孩子都没有歌唱’。就是这一句话就让我决心为儿童写歌。我先试着写了6首,是以大家熟悉的一些古诗词谱曲,出发点很简单,是希望孩子们通过传唱这些歌曲,理解和喜爱我们自己的古代文化经典。这几首歌创作完了,在中央电视台进行缩混录制时,听着孩子们把《游子吟》这些歌曲唱出来我就泣不成声了。那一次我就问孩子们是不是喜欢这些歌,孩子们说:这些就像小时候姥姥给我们唱的歌。”谷建芬回忆当时依旧很激动,“我也是母亲的孩子,在我老了的时候,我真心是想为传承做一点事儿。其实想想,我如果人走了的话,没有做这些事,就是白来一生,多亏有这个机会启发了我。最早创作出20首后,接着又完成30首、40首,最近我已完成了50首。”
% _/ x- }) X' F5 P# o3 _, X" y8 }' U/ O7 [5 Z7 f$ Y+ c
“学堂乐歌”启发“新学堂歌”
' k2 P0 }$ ?' b, [% W) c
! u8 X3 k2 P5 I% V1 ~3 z8 h2 b “学堂乐歌”是指20世纪初在我国新式学堂的音乐课程中广泛传唱的原创歌曲,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美等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简单来说,就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李叔同的《送别》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现在大家还都爱唱。”谷建芬谈到这些借用外国名曲填词、反映富国强兵的时代精神的“学堂乐歌”被视为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开端。进入新世纪,各类文艺作品百花齐放,但可供儿童歌唱的优秀儿歌却越来越少,与此同时,传统国学经典也日益成为少儿教育中的重要环节。谷建芬说,“学堂乐歌”启发了她,所以她给这些歌曲命名为“新学堂歌”,让孩子们演唱属于自己的歌曲,也拉近了古代圣贤与现代儿童之间的距离,让孩子们更快乐地亲近、学习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2 Q( G" F# x- l/ l# U3 w
4 J7 f/ E5 t6 Y 在音乐会上演唱的《读唐诗》是很有特点的一首歌曲,非常琅琅上口,曲调十分优美动人,谷建芬说这首歌其实就是站在今人的角度,回望那些我们熟悉的唐诗中的经典形象,全曲以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谱成,几乎唱过两遍就能记住歌词曲调。《游子吟》的旋律深情款款,仿佛母亲在耳边的温柔叮嘱。写出《游子吟》后,谷建芬怕孩子们觉得“老气”,问他们要不要提速,一个孩子对谷建芬说,“谷奶奶,不要改。我们能理解歌里所说的母爱,这歌不慢。”谷建芬说,“诗里说‘慈母手中线’,我小时候每一年过年都是穿妈妈给我做的棉衣。家里困难的时候,妈妈自己饿着肚子,把吃的让给我。”母爱,是谷建芬歌曲中时常出现的印记,从《烛光里的妈妈》到《妈妈的吻》,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饱含着她对这种伟大情感的真诚歌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