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庚辰的“红星”情结,自他13岁参军至今,历经三次战争、多次重大社会运动,尽管世事多变,岁月沧桑,依然“初心不变”,反而成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9 ?/ U1 O6 w* c/ r$ m8 O 4 ?# f1 F' V" I. [3 ? 1948年3月,13岁的傅庚辰在哈尔滨穿上军装,加入东北音乐工作团,当了一名小演员。2016年10月17日晚,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傅庚辰作品音乐会《红星的故事》在这里隆重举行,李双江、霍勇、丁晓红等国内著名歌唱家和青年歌手齐聚一堂,倾情演绎。面对68年的艺术生涯,已是年过八旬的中国音协名誉主席、著名作曲家傅庚辰回忆起往事,百感交集,“有如影视镜头在我眼前闪耀,一幕幕的走来”,傅庚辰如此形容说。 ( k. y& f; a# J& e k8 R( d( U& w; W) K0 D' B) i$ E
音乐会曲目分为“革命家诗词歌曲”“影视音乐”、交响组曲《地道战的故事》、“新时期歌曲”五大声乐套曲《航天之歌》选曲、大型声乐套曲《小平之歌》选曲、交响诗《红星颂》及“中国梦”等部分,既有观众耳熟能详的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地道战》《映山红》,又有大气磅礴的革命家诗词歌曲《大江歌罢掉头东》《梅岭三章》《八十书怀》,还有新时期歌曲《站起来》《奥运之火》《自个儿的事》,更有傅庚辰13年前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航天之歌》中的选曲。一首首歌曲,背后凝缩着一个个故事,是傅庚辰心血与智慧的结晶。“今年春节后,我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看望慰问井冈山干部群众时讲话,说‘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等,我深受启发,把音乐会定名为‘红星的故事’。”傅庚辰说。 + g; Q8 k' o( g' f m* o4 d 6 h9 _: D4 ~5 M- K# d “志愿军告别朝鲜,要回家乡” * j: X% P6 D! o. L7 a: z ! }( \. F% |5 B' j- u 参军入伍后的傅庚辰,先是学习演奏小提琴,后赴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现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毕业后分配至中国人民志愿军文工团当创作员。“1958年3月,我去上甘岭阵地体验生活。看到山头已被炸成粉,比比皆是的美军钢盔、皮鞋、残破的坦克、大炮……可见当年战争的惨烈!同一时期,我也参与了许多中朝双方的友好活动,写出了歌曲《告别朝鲜》(后改名《中朝友谊之歌》黎汀等词)。”傅庚辰回忆说,1958年10月25日晚,灯火辉煌的北京饭店宴会大厅,周总理和廖承志同志正在举行盛大宴会欢迎志愿军归国代表团,他和部分同志被通知去中南海陪同毛主席看晚会,“会场不大,灯光也谈不上辉煌,伴奏乐队是我们文工团的,其他人员不多,而我的内心却很不平静:因为在朝鲜平安北道会昌,我们志愿军文工团的住地紧挨着志愿军烈士陵园,而陵园里第一个墓碑就是毛岸英烈士,我们几乎天天经过那里。看着毛主席那凝重的面容,沉稳的脚步,我就在想:此时此刻志愿军都撤军回国了,而他老人家心爱的儿子却永远留在了那里,他的心情能够平静吗?!”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车站上人山人海,红旗飘扬/志愿军告别朝鲜,要回家乡/志愿军拥抱着朝鲜母亲,阿妈妮含着泪话儿长……”这首《告别朝鲜》让傅庚辰再次忆起朝鲜战场,不是感同身受,而是切肤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