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应该从演奏到创作,从形式到内容,从技法到传播,都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审视社会热点,传承中华文化,扎根民族沃土,挖掘出音乐中的“中国范儿”。6 {* a* g+ o% Y
`: P6 M" K) s 10月15日,由指挥家张艺、钢琴家陈萨、琵琶演奏家张强携手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带来的“‘交响中国风’国家大剧院中国作品主题音乐会”,演绎了赵季平、杜鸣心、于京君、商沛雷4位作曲家的作品,获得了观众的好评,也使“交响音乐中国化”的话题再度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 B. n, b4 c) l1 i& l+ E f 5 x+ {9 L% p+ C, u& ?/ G 其实,“交响音乐中国化”的概念由来已久,早在100多年前交响乐引入中国之初,便成为萦绕在中国作曲家心头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国风交响乐已经形成了三种创作模式。+ m7 V6 q$ Z# s0 S$ X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风交响乐在传播与表达上,应该重视宏大主题与鲜活表达之间的关系。音乐可以抚慰心灵,但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诉求不一样。所以,创作者应深入研究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研究受众对交响乐的接受与理解程度,以细腻的、有代入感的音乐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精神。关峡创作的《第一交响序曲》就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作品在讴歌老一辈革命家崇高精神的同时,又表现了普通人身上所蕴含的英雄主义情怀,“言”近旨远,获得了观众好评。3 |, T E; O6 l
$ T. I' K. _5 `- Y' P$ x2 B
中国风交响乐还需要融通中国文化精神,重视听众的文化心理。当前,有些业界人士从创作技法到演奏风格都照搬西方的套路,好像观众越听不懂越好。如此追求交响乐的“西洋味”,中国风格就成了无源之水。实际上,要创作真正为群众所接受、获得广泛认同,专属于我们民族与时代的中国风交响乐,音乐人应该从演奏到创作,从形式到内容,从技法到传播,都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审视社会热点,传承中华文化,扎根民族沃土,挖掘出音乐中的“中国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