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应该从演奏到创作,从形式到内容,从技法到传播,都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审视社会热点,传承中华文化,扎根民族沃土,挖掘出音乐中的“中国范儿”。; U3 Y, h. t& q% r% ^& H1 |& a7 r9 O) X
' }6 c1 A- o4 K
10月15日,由指挥家张艺、钢琴家陈萨、琵琶演奏家张强携手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带来的“‘交响中国风’国家大剧院中国作品主题音乐会”,演绎了赵季平、杜鸣心、于京君、商沛雷4位作曲家的作品,获得了观众的好评,也使“交响音乐中国化”的话题再度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2 Z& h) B, V a' }2 u1 v
( I- e2 t. E4 u# I 其实,“交响音乐中国化”的概念由来已久,早在100多年前交响乐引入中国之初,便成为萦绕在中国作曲家心头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国风交响乐已经形成了三种创作模式。 0 L* _/ }; G. j6 V3 f2 o$ W: `6 T+ Q* W/ u% n6 s! S6 i
一种是将中国历史传说转化为交响乐的主题,用具有中国风格的音乐旋律讲述中国故事。比如,1959年由陈钢、何占豪合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大获成功,成为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之一。新世纪以来,类似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罗新民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刘三姐》、关峡作曲的交响幻想曲《霸王别姬》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 B) R; b: |! B4 b. R4 z9 U: Y) c) d( Z$ Y
第二种是钢琴协奏曲,人们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恢宏大气的钢琴协奏曲《黄河》。自那之后,中国风的钢琴协奏曲作品虽然仍不时涌现,但让听众津津乐道的却少之又少。 : a- Q$ E, M1 e" e$ E; | 6 N/ _ F# L* n# M 第三种是将中国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相融合,丰富其音响色彩,提升其艺术表现力。早在80年前冼星海创作《民族解放交响曲》时,就已经开始了这样的探索实践。近年来,《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传统名曲纷纷推出了民族器乐协奏曲改编版,但原创性的作品尚不多见。4 ^! s5 ^" @/ P$ V
: w Q6 \! U' R 总的看来,中国风交响乐的“生态”还不平衡,最近几年能够广泛传播的经典之作也不多。这就要求创作者在作曲技法与思维方式上适当调整,创作更多留得下、传得开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