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应该从演奏到创作,从形式到内容,从技法到传播,都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审视社会热点,传承中华文化,扎根民族沃土,挖掘出音乐中的“中国范儿”。 6 `8 F: ~+ T* @- M; j4 S % d8 f" U' H/ c 10月15日,由指挥家张艺、钢琴家陈萨、琵琶演奏家张强携手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带来的“‘交响中国风’国家大剧院中国作品主题音乐会”,演绎了赵季平、杜鸣心、于京君、商沛雷4位作曲家的作品,获得了观众的好评,也使“交响音乐中国化”的话题再度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8 j% G# W" d. O H' y
$ r( x- k% E6 j0 s3 o! {" l$ o$ R 其实,“交响音乐中国化”的概念由来已久,早在100多年前交响乐引入中国之初,便成为萦绕在中国作曲家心头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国风交响乐已经形成了三种创作模式。& @3 G4 }' e3 a0 _
" d% n+ _' h+ E6 B
一种是将中国历史传说转化为交响乐的主题,用具有中国风格的音乐旋律讲述中国故事。比如,1959年由陈钢、何占豪合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大获成功,成为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之一。新世纪以来,类似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罗新民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刘三姐》、关峡作曲的交响幻想曲《霸王别姬》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n g6 x& U4 V/ A& L5 j- Z; I
: [* |: r: S2 X4 V/ f B 第二种是钢琴协奏曲,人们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恢宏大气的钢琴协奏曲《黄河》。自那之后,中国风的钢琴协奏曲作品虽然仍不时涌现,但让听众津津乐道的却少之又少。 4 L( H9 L r' g7 r1 N$ B/ _ ( }2 z" P/ z, c4 v) u 第三种是将中国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相融合,丰富其音响色彩,提升其艺术表现力。早在80年前冼星海创作《民族解放交响曲》时,就已经开始了这样的探索实践。近年来,《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传统名曲纷纷推出了民族器乐协奏曲改编版,但原创性的作品尚不多见。 . |' h( o4 w3 N$ S 5 _( W7 ~2 X; s# \& K- @% o 总的看来,中国风交响乐的“生态”还不平衡,最近几年能够广泛传播的经典之作也不多。这就要求创作者在作曲技法与思维方式上适当调整,创作更多留得下、传得开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