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听初学MIDI的学生们这样说:某某音源的声音很差,一点儿也不象……;或者某某音源中有许多没用的声音等等。虽然这样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否过于偏颇呢?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电子乐器中的声音呢?让我们先从分析如上观点的原因入手。
/ x* N k. ?! ^2 B0 L* `% R# ~& l3 C; p) h# y! j
持如上观点的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其一,从理论层面上看,电子乐器做为制作音乐的重要工具,其在功能上应该完成什么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从第一台电子乐器——重约200吨的电子风琴,到第一台FM数字电子乐器——YAMAHA的DX7,至现在具有丰富声音的各种合成器、及音源来看,的确,成功的模仿自然声学乐器一直是电子乐器孜孜不倦地努力完成的目标之一。采样技术、物理仿真模型等技术的诞生,使得电子乐器在模仿自然声学乐器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由此出发,音源中的声音如果不象某某自然乐器,当然就不是好声音了。
- \ ~# j' k: `0 t& S
6 B7 r1 J5 {. e8 Z3 Z3 Z: ~5 ` 其二,从应用层面上看,某乐器的应用与音乐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不知道该音乐形式,当然不会理解构成他们的乐器的作用。首先,某乐器与某种音乐形式具有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这种情况下,不了解该音乐形式,就很难理解该乐器的用途。例如对电声音乐了解很少的人就很难理解Synth Lead这种声音是做什么的。又或对某种音乐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也可能对乐器的用途产生质疑。例如对流行音乐了解不深的人就很难理解爵士鼓中立镲、踩镲以及开、闭镲这些声音之间的关系以及具体应用方式。其次,当某乐器不具备与某种音乐形式固定的对应关系时,就更容易使我们对该声音的实用性划上问号了。例如许多电子乐器中都有的音色——宇宙声。
5 R, T& a- J& R0 F: U! n
, c+ y4 _4 ?( K0 v; F 由上,认为电子乐器的唯一目的应该是模仿自然声学乐器以及对某种音乐形式的陌生,是造成“某某音源的声音很差,一点儿也不象”;或者“某某音源中有许多没用的声音”等观点的主要原因。; j* M) _6 O7 r( O* D; j
$ S( N! n: e% { 但是,模仿自然声学乐器是电子乐器的唯一目的吗?如果是的话,又如何解释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各种PAD和所谓宇宙声呢?我们知道,电子乐器是通过对电子振荡进行各种算法的调制从而产生声音的,因此从音色制作上说,模仿一个声学乐器远比制作出一个全新的甚至是自然界没有的声音难得多;从实用角度说,目前的技术所模仿的自然乐器,模仿得再好,也不如真人的演奏,正是因为这样,许多专业制作中,当需要某些自然声学乐器的声音时,往往请演奏家们“亲自辛苦”一下。既然如此,从音色制作上我们何必一定要舍易求难地一味模仿自然声学乐器?在实际应用中又何必一定要舍优从劣地使用它们呢?
) s- m2 |0 `' x0 }( f& m
% ~( [! r! O& }: U' `! e 另一方面,由于自己不会使用而断言该声音没有用,这显然过于偏颇。因为事实上不是其无用,而是我们不知道怎样使用。换一个角度看,即使某乐器与某音乐形式的关系是对应的,难道只有按照那种既定方式使用它才是正确的吗?难道让BASS演奏小字三组的音就“严重犯规”了吗?在某些情况下,这样做不仅不“犯规”,甚至根据音乐的需要,非他莫属。
) ~3 v- B& ?$ R( N, H% R' B" t: N( \2 X& o, j
可见,模仿自然声学乐器绝不是电子乐器的唯一目的,或许正好相反,应该发挥电子乐器之所长,利用电子乐器制作出全新的声音,从而制作我们自己全新的音乐;同样或许根本不存在没有用的声音,只有我们不会使用的声音。
8 c, v. x, _7 `& [2 d' K: O6 i,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