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剧院即将上演柴科夫斯基(1840-1893年)的名剧《黑桃皇后》(1890年在莫斯科首演)。这位作曲家两部最著名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1879年首演)和《黑桃皇后》——均源自俄罗斯伟大诗人、作家普希金(1799-1837年)。这是普希金文学附加值的光荣体现,也是音乐成功转化文学的让人折服的证明。普希金这两部文学作品的性质其实相差很大,《奥涅金》是长篇叙事诗,容量丰满而复杂;《黑桃皇后》则是短篇小说,篇幅不大,性格内敛而冷峻。改编为歌剧,两者的转化方向刚好相反——歌剧《奥涅金》对原作进行了大幅删减;而《黑桃皇后》则做了很大的扩充,增加了不少副情节与人物,也对原作的诸多细节进行改写,使其更具浪漫情怀和对比强烈的“歌剧性”。 ) A7 T( s8 o0 L 8 } h3 r: \2 J/ L6 E. ] 写作《黑桃皇后》时,作曲家已“年近半百”,与多年前写《奥涅金》时的“中青年”相比,笔端的丰富、变化和稳健均有明显提升。音乐界一般公认,歌剧《黑桃皇后》是柴氏基础色调最阴郁、风格层面最复杂、心理张力最极端、内涵意义最复杂的“超现实主义”创作。此时的作曲家,虽功成名就,但困扰不断。他身体状态很好,但好像内心中知道自己已步入末年,创作中越来越出现死亡的阴影与告别的暗示:除这部凶兆不祥的《黑桃皇后》之外,他的第四(1878年)、第五(1888年)、第六(1893年)三部交响曲均是写“命运”的名篇,但色调逐渐暗淡下来,一部甚过一部,至“第六”(悲怆)末乐章,终于写成了绝望、哀怨的挽歌,一反传统交响曲的终曲处理,将高昂嘹亮的凯旋变为沉痛、徐缓的慢板。 D. j1 |2 ~$ ?+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