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得第二名的韩国小伙赵安基,据说是韩国大提琴教母郑明和的学生。这个年轻人在演奏上音乐规格很高,技术上也没有障碍。他演奏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是所有选手中最规矩,最有感染力的,而对于中国作品来说,他的演奏比中国选手还要好,只这一点就十分令人称赞。) N: p, H+ V& Z: f
. V, l8 f8 C. Q. z7 \7 q
获得第三名的意大利小伙卢卡-吉奥尼尼,其才能绝不在第一名获得者哥洛斯之下,整个比赛中,我对他黄金般的音色记忆尤深,而其全面的演奏技术,极好地表现出大提琴这件乐器的优势与特点。依我所看,这个欧洲孩子真的是音乐感觉非常出色的典型。
- ^1 g0 S/ s) t% o6 o: q- g# V* R( D% i& X# X) M: @* f
中国小伙莫漠与吉奥尼尼并列了第三名,但说实话,我认为这里面存在着些许安慰的因素,实际上,莫漠与吉奥尼尼相比是有一定差距的,别的不说,就中国作品来说,吉奥尼尼的演奏就远胜于莫漠。
* Q) L( L! r/ ?% H/ e
' ~' W; p; f+ D4 H1 [4 m/ S. } 比赛的第四名获得者是韩国姑娘赵恩,她获得的名次我认为也很合理。赵恩演奏上很规矩,技术表现亦很干净,但却没有特殊的,夺目吸睛般的才能,音乐听起来疲沓而累赘,缺乏引人入胜的效果。至于第五名获得者金敏智,我个人认为应该排在赵恩前面获得第四名,她当时演奏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是相当不错的。+ D1 d" t# U" ?9 e) V4 h
% ?* s$ S' N+ ^( {7 b 纵观本届比赛,独奏部分的水平明显不如上届,其原因恐怕与韩国选手的不太发挥有关。人们看到,本届比赛的获奖者比起上届来说,在艺术的完美性上有明显差距,无论是小提琴项目还是大提琴项目,回到“学生感觉”的现象都不时有所出现。2 c( e4 S( t. \+ o3 P+ d, H
" }6 F; m* _! b- ?& o3 h
“韩流”不再风光
/ @! ] x" ^4 H0 F, Y% V! x. M: O4 h, I$ w' p! m9 N! E% z
本届比赛有一个特点,即中国选手重归一流(小提琴),欧洲选手续放光彩(大提琴)。记得两年前的勋菲尔德比赛,一阵“韩流”刮起,令人猝不及防。当年的小提琴,大提琴比赛,韩国人几乎垄断了前四名,专业青少年组11人参赛,9人进入决赛。青年专业组小提琴第一名宋知恒,第二名李智允,青年专业组大提琴第一名许滋耕,第二名李贞贤,第四名朴主镐,少年专业组小提琴第二名李闫栖,少年专业组大提琴第一名吕柔殊等,个个都是技艺超群的佼佼者。而宋知恒,许滋耕两人则成为了整个比赛的“神奇之星”,获奖音乐会上,宋知恒演奏的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许滋耕演奏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均可谓滴水不漏,无可挑剔。精彩绝伦的表现,使现场的人们无不惊呼“韩流”至此,不可抵挡。然而在本届比赛中,尽管韩国仍然派出了一些优秀选手,也取得了过得去的成绩,但比起上届来说,其表现可谓是两重天地。
3 a4 ?* ~! M& g% y* o/ p
5 L* i, D! X! Z5 b6 X9 K0 z* I 本届比赛中,中国选手强势回归,这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而以唐韵、张安迪、蒋熠颖、莫漠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演奏家,在思想和心理上要有足够的担当感,要在成绩面前不骄傲,不止步,保持继续学习、攀登和提高的精神,争取早日扛起中国音乐演奏事业的大旗。
# r: Y- |& ]7 ~/ |9 F
% j2 A! e) o9 f$ p. j* l. l 重奏方面的启示
: T$ Z* l6 [" s0 h9 z, ~; }! j8 W" `+ z( L ?1 u8 ?
本届勋菲尔德比赛的重奏比赛进行得跌宕起伏,但其精彩的表演完全属于欧美选手,亚洲选手与之相比,差的不只是技术,而是思想上的根本意识,这一点似乎是无法改变的。% m3 J. |% ?3 c7 D: E% q
% F; E9 o( x4 v6 b
通过这次比赛我感觉到,西方人和东方人在音乐审美观念上存在着先天差异,东方人强调个性意识,这本身是一种民族性格的体现,而西方人在血液中就流淌着合奏的共性意识,这也是与他们的音乐发展历史相关联的。
7 r: g+ D' k `3 L- x% X) `7 o( C4 o, r3 `; n$ |
然而,交响乐艺术的发展是合奏艺术的体现,这一点无论对于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来说,都是一个颠之不破的真理。如今我们要学习西洋乐器并发展交响乐艺术,假若不加强合奏意识的提高,且不从根本上改变对共性艺术的轻视态度,那是无论如何达不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本届勋菲尔德重奏比赛,亚洲组合全部被淘汰于六强之外,本身就是一个铁的事实。# [; K8 ~/ i" H C6 |
( B' S6 l; P: C
由此我联想到,我国的交响乐团水平为什么长期上不去?为什么总有种种的羁绊缠绕着我们?现在看来,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年轻人在对音乐的追求方面存在着问题,他们在演奏时过多地将技术与经验运用在独奏技巧上,而对于合奏艺术则缺乏实质性的理解与认识。如此长期下去,一种自我境地的“膨胀感”便会骤然升起,而那种与他人合作继而达到共性目的的音乐追求,则在他们的思想中愈加显得苍白和贫乏。
4 |/ t$ ^6 P1 }+ a3 k' o: d
+ I: |6 m' U7 Y- j: Q: o1 r) c6 h 本届重奏比赛中,前六名的水平都非常接近,记得第一天看重奏决赛,第一组选手上场演奏就把我深深吸引住了,以后各组陆续上场,都有十分拿手的表现。我在台下连看带听,真是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教益。
0 v9 W* s. c+ m+ _- X6 S" m- U" m4 @. C0 P: G+ q: q
首先,我感觉到这些国外组合都有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几个人在演奏时,声音还没出来,心灵已经达到统一了。例如获得第一名的德国南风四重奏组,他们四个人完全就是一个有机整体,四把琴出来的声音如同一把一样,演奏中音乐的起伏及其细微变化,均在四个人的意识中得到了“电流”般的预先传递。而当音响瞬间喷发而出时,听众就有一种刀切般的锋利感觉,整个音乐完美得像一座伫立的丰碑……这真是一种不可想象的、神妙般的自然和谐。
5 O/ k% f5 J4 x% R# c H% G0 z' j# N
在我看来,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乃至亚洲国家的独奏艺术很可能继续称雄世界,但重奏艺术还将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这是一个具有科学根据的判断。
& y/ G9 v4 X% \7 e0 u/ g' g( w/ X, b0 a% S6 j& g0 y" S/ V" ?
意识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要想使重奏艺术达到名列世界前茅的高度,特别是普遍水平接近世界一流,我们必须要从根本上认识、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