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它乐器的情况:
7 [% _% T; s, ]
, f' N. u v, C" r6 o* s其实我很佩服吹笛子的人,频频换笛子还能看线谱,实在是很厉害。若是以法国号、竖笛等等移调乐器的观念来看,乐谱本身就应该移好调了。也就是说,乐谱记载好用什么调子的乐器,演奏员照着换乐器后,仍应使用一致的指法继续演奏下去,而乐谱必须预先移调。0 _& j m& l. O) ^% H S& s; ~
1 f% d, s$ J3 j; |
所以西方管弦乐的指挥就要有很强的读谱能力,把总谱上面各种不同的移调声部组织回原来的位置。相形之下,国乐的乐谱不但没有为移调乐器移调,有些甚至任意采用谱号,造成演奏员额外的负担。例如许多号称中音的国乐器实际音高应用高音谱号记谱,而不是听其名称就采用中音谱号。有些乐器音区较高,却仍采实际音高记谱,没有移调(低八度)记谱,造成识谱的困难。0 m: L2 b- M* Y# N
9 P' ^1 q; a4 _7 m- }1 u4 V
由此可见,采用线谱虽然是目前专业乐团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国乐界的记谱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演奏员必须花费额外的精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v- O7 F8 y% A: Z
T: H; s/ t- L; |" w
移调的管乐器,如笛子以及传统唢吶,在使用线谱上有着上述的移调问题。至于其它大致是固定音位(扬琴、笙),固定定弦(其它大部分的拉弦、弹拨)乐器,则问题比较少。
! b$ r2 p$ R% L3 n( ]
' I) e# q A: N7 J2 D向我自己也拉二胡。只要花大约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可以看线谱拉一些合奏曲了。不过这还关系到我已经会看其它乐器的五线谱,以及我对于二胡指法也颇熟悉,也许并不能适用于所有人身上。但是以我自己的感觉,比起要时常换乐器的来说,这些定音定弦乐器,用线谱的障碍比较小些。5 L: C6 d1 G3 i! I% d& o6 ~* k
. q/ O, Q* I3 k# E. u- L8 m6 e N+ z2 o4 |/ }" `) Z- ]( `
心中识谱的方式:
3 F5 K, t" e! M7 P# ]: y% O* E' _/ P8 ]
前面说过有几种人,所以也就有几种不同的识谱方式。
# `1 F% `& B. ^! s! c, m3 ?
+ j6 b" X" j& z; B. k `9 c对于只会看线谱,不会看简谱的人,大都是自幼接受固定调线谱的观念,所以一时难以理解首调的观念,自然也就不容易使用简谱了。如果当初使用的是首调线谱的观念,应该会容易些。3 \) V: i7 m8 u8 E" s7 l, f
6 X6 |9 g/ `! s) w不过我想大多数人关心的,还是原本看简谱已经习惯了的人,如何看五线谱?
2 M! E. t; }: o4 Z# Y
. x: I5 W" @& P6 E我个人觉得这是因人而异的,重点则在于个人对于首调的体认程度,以及对于固定调五线谱的视唱听写能力。9 O) q3 q& b0 U' \3 ]- r: G# _2 I. r
. V; g F, X0 w; b" ]+ |! |简单的说,就是视唱听写是偏向首调?还是固定调也可以?
/ g! J' _' Z0 h+ N- P" U( f6 ]5 C5 {! X4 a' c2 {
愈是偏向首调感,愈会有翻译的动作。即使是没有用笔写下来,也会在心里快速的运算着。
1 g9 v" U# o) V G$ L% c& r0 Z+ K
5 H5 v8 ^' @7 I0 d( E% x: |有的人听到C调 6 #4 3 2 就会觉得明明是 5 3 2 1 (D调),而有的人则正好相反。所以说在识谱时的心里到底是怎样推算,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有相当多的不同比例可以运用。
2 A+ l# b" c" N6 m
# N) Y9 d0 E; w8 M5 t5 v以我自己看线谱为例,谱发下来第一次视奏的时候,我心里是完全采用固定调的,也就是看到音符在那个位置,我就按好哪个音,照吹就是了。
0 w+ L( \! m* M( d
2 \- a. y5 K0 w不过,当第一遍的视奏完毕,我已经听到了曲子了,这时候我的听写部份,是首调居上风的,所以第二次视奏的时候,我可能就改为一半首调一半固定调了。也就是说音程的关系采用首调安排,部份乐谱也是转为首调了。
; ~& s M! m6 y' V) A# D5 z o$ X& ]7 D( c) g/ H9 e
乐曲愈是具有明确的首调感,我自动翻译成首调的比例就愈大,例如喜讯传边寨就是个例子。不过如果是类似第二民族交响乐这样的曲子,我心中就是以固定调来存想了。, N, i" n5 F8 |- k( |- M! R& [$ T
9 A& y. W8 i% e. P
所以,主宰我识谱时心中想法的,其实是耳朵的听觉。容易听出首调乐谱的,就自动转成首调线谱来看;不容易听出来的,或者小片段一直转调的,就采用固定调识谱。也就是说看情况,该首乐曲用那个比较方便,就用哪一个方法。5 ^* q) t8 \0 }9 f* j* h2 ~# l
7 |9 e' l4 {/ e* n: d% A上面讲的是识谱,时于演奏时音准的控制,则大都是以和声共鸣好,或者音阶进行顺耳为准,也就是基本上很少用十二平均率的感觉来演奏。$ R1 L/ }& Y. ]1 I) y: c
) u' p4 z. k0 B; r% y. h3 K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识谱方式,也许能对像我这样由简谱转增加看线谱的人,有所帮助。
l& e$ l! B! {* W2 E }
# n( N# e6 [5 e6 W7 O& F) l& B
+ y) H" o: `, I: J简谱 VS 五线谱:
: L! N J8 q s7 R- S& j4 \! W. O! P& `* d& K! U. ?: H# a
简谱与线谱各有其优缺点,这里将我自己的感觉以及想法,来说一下。/ j2 M7 V& k& U0 r
7 D3 f6 K% ~0 B2 i' Y简谱的音符,不同音高之间的符号差异,比起线谱的豆芽菜要大得多,所以以可分辨性来说,无疑的简谱的符号差异,要比线谱的位置差异要来得容易辨认,所以对于初学者的学习,简谱的确比较快容易上手。, Z( H' V2 p$ G6 X) Q
1 Q5 v9 ? _0 d6 m线谱初学看错行是很常见的,简谱却多半是指法不熟而按错。一个是识谱时候的问题,一个是是识谱后执行时期的问题,这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y5 `; F% i6 k& l2 B
4 c9 l C. T4 K) p" c而采用简谱,对于初学者来说,容易培养首调感,也较于容易建立起首调的听觉,有助于以首调方式来演奏的音准。上手容易,转调也容易,但是对于首调感不明确,临时记号多的曲子,学简谱的人就比较缺乏这样的训练了。
7 r' k" f1 e) ]9 L# p, G6 r; U' r( c7 `4 E* V- G
简谱的实际音高,却没有线谱那么明确,尤其是碰到转调的时候,更容易出现不确定的情况。
$ l# a% R5 l6 Y J0 ] N
& E) M: t7 P- |) W- ~这个问题,在编写乐曲时,就比较会造成困扰。除了音响效果的转变以外,有些和声的转位也会造成一些问题。
. X5 R* i' R: y6 {) l) U2 a( c+ W0 e# a, U9 r
在和声方面,愈多音出现时,简谱就愈吃力。因为简谱符号大,又要加点,迭起来相当暂空间,而且有时必须分神判断夹在里面的点到底是属于哪个音符的。所以当和声同时出现的数目多到一定程度时,简谱的识谱就不如线谱简洁明了。
' z3 g5 y- O. N/ c- _
' K; n* U9 w! A至于其它的部份,简谱与线谱相通之处就很多了,差异性也不大。9 |2 t1 Y; \6 \$ b9 k( ?. P' ^7 B
M6 M9 y- E5 d. {. T由上面的比较,可以发现简谱与线谱各有其应用范围,也各有其优缺点。所以端看用途而定,不必非得说出哪一个才是最好的。由于国乐演奏的范围很大,形式也很多样化,因此两种谱制都有其合适的曲目。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相信两者并存仍是必须的。4 v5 M2 Y+ [6 _* i" r6 e
# l/ s9 K$ T' r, e
对于一般的社团人士,我的建议是还不必非学线谱不可。如何把音准,节奏,技巧,情感等等做好,才是热爱音乐的人应该先要去追求的。只有当行有余力时,再去尝试看线谱,也算是学习了新的东西。
& q3 e7 l% K; Q5 ~( q
; y! X ^5 n. ^9 F7 L, V至于音乐班的学生以及专业人士,相信两种都要会看已经是必备的技能了。其实科班教育都有钢琴课,看线谱应该都不成问题。只有像我这种没有学过钢琴,而由民间艺人跳入专业的,才需要特别去训练自己看线谱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