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09|回复: 1

[作曲技巧] 五线谱识谱 VS 简谱

[复制链接]

1872

积分

312

听众

804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1872
李碧琴 发表于 2016-10-29 20: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线谱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音乐所使用一种记谱方式。他的历史相当久,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纪的四线谱。不过目前的体制,大约是在十六世纪所底定的。8 B, K& X* T1 z0 Q  g, I; h( T8 a

+ _9 \: W7 w* D8 L' c而简谱的起步较晚,在十七世纪时由法国出现,其后经由多人的改良,到十九世纪下才逐渐底定其规格。并传入日本,再传入中国。其实大约是清末民初的时候。% M& x$ P9 F4 n- A1 x1 n1 ?

, f) I2 A/ J# k, `% B目前使用简谱的,大概以有中国人的地方最多了。除了国乐以外,流行歌曲,吉他,甚至于在大陆有些合唱等等,都使用了简谱。( d; _9 O1 t' x& o8 d, L" `

: G' n  c. b- h$ m/ R0 u) B对于大多数由业余开始学国乐的人来说,简谱还是最先入门的一种记谱方式。而音乐班的学生,如果是从小学起的,则有些直接就使用五线谱,没有使用简谱。如果是在大一点的,则可能是两者并用。
' r4 K4 n& a5 r, E8 R* |4 h- B, b
所以,以我的经验来说,有人只会看简谱,拿到五线谱就得翻成简谱才看得懂;有的人只会看五线谱,跟他唱首调旋律他还会被搞混了;有人两种都可以看,但是其中一种看的速度与正确率较高。
, }. Y: [. I. X- e
5 }/ Y: f4 F4 i, K/ r第一种人以一般社团的人士居多,第二种则以小学音乐班居多,第三种就是像我们这样演奏需求较多,或者是社团中比较有心的人了。
" r2 i  f6 _$ ?2 w3 a6 S$ D9 F9 t, D! X% D1 s1 z) K9 K4 r; g# a3 C
有人支持五线谱,甚至完全不知道简谱是怎么回事的,也大有人在。有人则是支持简谱,认为易学易普及,也没有什么是简谱办不到的。5 }6 l( m0 A- b" q7 F. Q! f( g
& @% [0 g. y' \  q, E5 u

+ O/ ^& ^' G/ M2 ^1 o我自己的识谱转变过程:
. T& w; d+ o% U$ m* d; Q8 s1 k; }/ k, |. g8 Q4 X6 ~
在这里,我把我个人的经验以及看法说一说。也许对于与我有类似习乐背景者,能有些参考的作用。: P% v4 m" D$ I3 M& x: X- e

; _/ P/ a; R( |5 l. E% R" O; M我从高中学国乐开始,就是看简谱的。后来到大学,在高市国兼差,以及在戏曲界工作的时间,也都是看简谱的。
$ l7 o1 s" K5 P: t4 f& w" }
2 T* i6 M; n# B! t8 k& J: P不过这中间,我买了一把长笛,开始试着看线谱。
. L" D; s+ q0 P: q. T, v) l8 A3 G: z" a7 ^3 n; \
退伍后,回到高雄考入乐团,担任中音唢吶演奏员的职务。由于中音唢吶与长笛的调性相同,指法除少数音以外也有不少雷同之处,所以便在每日翻谱之余,慢慢尝试看线谱。由简单的曲子开始,五线谱发下来后,先克制自己要翻译成简谱的冲动。等到指挥一开始下指挥棒的时候,直接识谱吹奏。$ ]7 B! A) ]. `/ x3 R
- g( _7 _* Q) }1 @* J! V
当然总有地方比较难些,我就把实在来不及看线谱的地方,翻译为简谱,而且是以C调记谱。+ o/ p+ I1 W5 k" W0 F

. l/ S2 `; f! M( M2 x2 l这样慢慢熟悉,强迫自己看线谱,大约几个月以后,大部分的乐谱发下来就可以直接识谱了,也脱离了每次发一堆谱就忙着翻译的紧张忙碌情形。
! ]. `# l4 `7 `& R+ W9 n+ Z
- G) f7 a; t  r( N. X# V后来随着乐器的使用以及乐团抄谱编曲的需要,逐渐也会看各种谱号(高音,中音,低音)了。老实说常用的乐器就有四五种了(不同调性的同种乐器不算),每种乐器各要背上六到八种的简谱指法,以及两三种线谱指法,加起来少说也有五六十种指法,的确有些头痛。
4 y9 s& l2 _' z( d# e4 ~" x. M/ P: L/ @+ m
所以有时会出错是在所难免。不过随着常用程度不同,出错的机率也就不同了。基本上愈少换乐器,调号较常用,临时记号愈少,则出错的机率也就愈低了。' D5 Z% h' `( w
  c0 V! N& r, l2 l- K: u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72

积分

312

听众

804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1872
 楼主| 李碧琴 发表于 2016-10-29 20: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它乐器的情况:
3 {4 `6 m1 P( F1 b$ o5 H' \& v" F* `& Y
其实我很佩服吹笛子的人,频频换笛子还能看线谱,实在是很厉害。若是以法国号、竖笛等等移调乐器的观念来看,乐谱本身就应该移好调了。也就是说,乐谱记载好用什么调子的乐器,演奏员照着换乐器后,仍应使用一致的指法继续演奏下去,而乐谱必须预先移调。
+ {; P% M) i7 f2 f! q* c  ~  Q6 Q
8 y) V% C8 O- j# o+ y所以西方管弦乐的指挥就要有很强的读谱能力,把总谱上面各种不同的移调声部组织回原来的位置。相形之下,国乐的乐谱不但没有为移调乐器移调,有些甚至任意采用谱号,造成演奏员额外的负担。例如许多号称中音的国乐器实际音高应用高音谱号记谱,而不是听其名称就采用中音谱号。有些乐器音区较高,却仍采实际音高记谱,没有移调(低八度)记谱,造成识谱的困难。
) Q' p/ ?9 v' U% s
& m" a# w. L2 N' c" h5 W! C由此可见,采用线谱虽然是目前专业乐团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国乐界的记谱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演奏员必须花费额外的精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 h" W# U( P( f4 ~8 Y
- L0 H4 l/ e  f3 U" O移调的管乐器,如笛子以及传统唢吶,在使用线谱上有着上述的移调问题。至于其它大致是固定音位(扬琴、笙),固定定弦(其它大部分的拉弦、弹拨)乐器,则问题比较少。
3 z9 S1 O/ J* o: U  |& j
3 g- m* P: A& C& j1 m向我自己也拉二胡。只要花大约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可以看线谱拉一些合奏曲了。不过这还关系到我已经会看其它乐器的五线谱,以及我对于二胡指法也颇熟悉,也许并不能适用于所有人身上。但是以我自己的感觉,比起要时常换乐器的来说,这些定音定弦乐器,用线谱的障碍比较小些。
5 C/ o' V+ z9 f$ M8 d* Z( L, H5 {; g# Q9 }1 J

2 A: I/ M( o6 F& y6 z9 Y心中识谱的方式:3 V( z. n9 K9 x& C! u

: O: E: `) U+ S3 j" f4 U前面说过有几种人,所以也就有几种不同的识谱方式。
8 Q& Y( a  J1 P* r9 F, a) j# y0 f2 H7 _! R0 }$ u
对于只会看线谱,不会看简谱的人,大都是自幼接受固定调线谱的观念,所以一时难以理解首调的观念,自然也就不容易使用简谱了。如果当初使用的是首调线谱的观念,应该会容易些。0 d2 ^4 |+ s$ F& y% d

2 p1 B% a+ U% w- j. s& f# Q不过我想大多数人关心的,还是原本看简谱已经习惯了的人,如何看五线谱?
$ V: c( R9 z& V) X
) ~( e) {/ g: [; I我个人觉得这是因人而异的,重点则在于个人对于首调的体认程度,以及对于固定调五线谱的视唱听写能力。: C2 c. l  U& v- C- G$ r6 P6 ]) g$ t
2 ?. S( N7 U- v0 l# t  t0 |
简单的说,就是视唱听写是偏向首调?还是固定调也可以?( p) w' I& t* i. Z$ ^( K( r$ s) r

4 o9 I" p4 r$ N' T" }' }愈是偏向首调感,愈会有翻译的动作。即使是没有用笔写下来,也会在心里快速的运算着。
3 m+ @, J& c& e+ F' e4 @8 p% R! k$ j7 h) b
有的人听到C调 6 #4 3 2 就会觉得明明是 5 3 2 1 (D调),而有的人则正好相反。所以说在识谱时的心里到底是怎样推算,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有相当多的不同比例可以运用。
+ i3 U; F* R8 i$ _& c* t/ w
+ k' d4 E: I# A) R0 n' `以我自己看线谱为例,谱发下来第一次视奏的时候,我心里是完全采用固定调的,也就是看到音符在那个位置,我就按好哪个音,照吹就是了。$ l6 `, K1 j" N! n( R4 E

' x4 Q1 [3 x/ o8 @0 S. N不过,当第一遍的视奏完毕,我已经听到了曲子了,这时候我的听写部份,是首调居上风的,所以第二次视奏的时候,我可能就改为一半首调一半固定调了。也就是说音程的关系采用首调安排,部份乐谱也是转为首调了。3 {( s- w: l' R6 F8 ^

* i) |) j# ~" l; Q# y1 M乐曲愈是具有明确的首调感,我自动翻译成首调的比例就愈大,例如喜讯传边寨就是个例子。不过如果是类似第二民族交响乐这样的曲子,我心中就是以固定调来存想了。5 s0 Y  r6 j& E9 B7 D

9 M( L4 k3 m# O6 ]! n0 P所以,主宰我识谱时心中想法的,其实是耳朵的听觉。容易听出首调乐谱的,就自动转成首调线谱来看;不容易听出来的,或者小片段一直转调的,就采用固定调识谱。也就是说看情况,该首乐曲用那个比较方便,就用哪一个方法。) E. A- f% x, Y4 o  v3 h1 s

" i4 m2 r6 v( z" U/ |- y8 \上面讲的是识谱,时于演奏时音准的控制,则大都是以和声共鸣好,或者音阶进行顺耳为准,也就是基本上很少用十二平均率的感觉来演奏。
% _7 p; n; n6 L! T4 W/ Y
# s1 W4 \* u1 O/ a6 f" ~2 g.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识谱方式,也许能对像我这样由简谱转增加看线谱的人,有所帮助。" f2 |4 n+ m% p+ t! z. K! |
/ D  U* p. `& \- s0 |! f# y
" g' [6 O' ~* y% {1 u& N% y! j
简谱 VS 五线谱:( ]  f7 c! C- d: Z

2 R1 [+ \9 f- S6 G; x; B' {简谱与线谱各有其优缺点,这里将我自己的感觉以及想法,来说一下。
& D6 u6 Z8 j" r$ w
' O2 I0 X$ W1 r3 I- Y6 m简谱的音符,不同音高之间的符号差异,比起线谱的豆芽菜要大得多,所以以可分辨性来说,无疑的简谱的符号差异,要比线谱的位置差异要来得容易辨认,所以对于初学者的学习,简谱的确比较快容易上手。
8 E) s. q% }* I  p2 H$ d+ R" B' t/ A1 e  t" E
线谱初学看错行是很常见的,简谱却多半是指法不熟而按错。一个是识谱时候的问题,一个是是识谱后执行时期的问题,这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 J/ |& R  y) G/ @6 e; C3 L* S; C0 o% J+ z5 m: x3 ]/ ~$ R
而采用简谱,对于初学者来说,容易培养首调感,也较于容易建立起首调的听觉,有助于以首调方式来演奏的音准。上手容易,转调也容易,但是对于首调感不明确,临时记号多的曲子,学简谱的人就比较缺乏这样的训练了。. u% r8 v3 i4 r3 _

! G9 c' R, N  A3 _* T简谱的实际音高,却没有线谱那么明确,尤其是碰到转调的时候,更容易出现不确定的情况。- t  Q" B' G1 G- ?

$ D6 s0 L( u9 {1 i2 a+ D5 X9 J- x这个问题,在编写乐曲时,就比较会造成困扰。除了音响效果的转变以外,有些和声的转位也会造成一些问题。4 w9 k2 p1 ]4 y* [$ Y/ I

' i2 d. j$ ^8 E3 j5 S在和声方面,愈多音出现时,简谱就愈吃力。因为简谱符号大,又要加点,迭起来相当暂空间,而且有时必须分神判断夹在里面的点到底是属于哪个音符的。所以当和声同时出现的数目多到一定程度时,简谱的识谱就不如线谱简洁明了。4 T8 U; W- P8 l3 e" J. U
2 G5 J& ]3 Q  s! G
至于其它的部份,简谱与线谱相通之处就很多了,差异性也不大。# ^( X$ n: z* t& G" T2 k+ T5 D' o
1 f" @% J. `" l3 R6 `/ q8 G/ k
由上面的比较,可以发现简谱与线谱各有其应用范围,也各有其优缺点。所以端看用途而定,不必非得说出哪一个才是最好的。由于国乐演奏的范围很大,形式也很多样化,因此两种谱制都有其合适的曲目。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相信两者并存仍是必须的。0 t* d) k! u: R' x
, o1 m; k# r2 S: S9 g8 C
对于一般的社团人士,我的建议是还不必非学线谱不可。如何把音准,节奏,技巧,情感等等做好,才是热爱音乐的人应该先要去追求的。只有当行有余力时,再去尝试看线谱,也算是学习了新的东西。
) g  _- v' b8 t) J+ H. ?# G! m) ]- X5 t$ ?. a# o
至于音乐班的学生以及专业人士,相信两种都要会看已经是必备的技能了。其实科班教育都有钢琴课,看线谱应该都不成问题。只有像我这种没有学过钢琴,而由民间艺人跳入专业的,才需要特别去训练自己看线谱吧!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11-16 12:34 , Processed in 0.181426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