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声学——第五章:为旋律配和声& W* G- C( l7 h2 z
& H7 Y" k6 P: I, C1 u 一、为旋律配和声的一般程序
) y/ n1 n. }; H9 n2 Z+ A3 ?& q: A; j
在大小调和声中,I、V、IV三个和弦习惯上叫做正三和弦,是构成各类和声序进的基础。掌握了原位正三和弦的使用方法之后,就可以进入为旋律配和声的课题了。正三和弦的变化形式以及其他的和声材料,将在配和声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地加入。( T4 h; f6 A$ H5 Q
% ]* o; b( e' y( L 为旋律配和声的一般程序是:3 b- A' w3 Z, P% j. B* H' ^ e4 V) H6 F
+ V) a% d; N; `) w 1.旋律分析通过分析,明确旋律的调、调式和简单的曲式结构。/ v4 T* @0 l. _- S0 x& D! L3 j/ |
7 {! Q: r$ ?' j& y2 `) `
2.和弦选择确定从旋律开始至结束的每一个音的和弦配置。
! l7 s$ M u( @- E$ o2 _, C) v2 A4 W+ S9 c3 L' h
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按音符的先后次序去选择和弦。人们通常是首先在旋律的开端、乐句的结束,以及那些最富于和声暗示的旋律片断上开始工作。这些部位的和声设计,有似于一个建筑物的骨架,会产生全局性的影响。骨架搭好之后,再根据已有的和声条件,去为那些尚未有明确选择的“中间地带”作和声填充。3 |* S! I* {6 }
# }, G& j) X! e3 t& e }$ z& I, c 和弦选择,是为旋律配和声的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困难的一个环节。一个旋律音往往可能有多种选择,随着学习进程中和声材料的积累,这个问题会越来越复杂。与和弦选择直接相关的,还有和声节奏、和声风格等方面的问题,必须花大力量加以解决。
; I7 p4 E5 W, l- e8 n5 O' T+ Q6 w6 k( `
3.低音设计5 {) Z4 L g+ X* c4 T1 |3 P e) O
3 v) t, O3 u# V! o+ t
低音是四部和声的“第二旋律”,应力求流畅、完整和富于个性。低音线条必须在和弦选择方案所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同时还要受到教学进度的严格限制,但这正是锻炼自由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0 Y9 ~7 Y3 Y. o1 [
1 x% I9 I5 B( {0 P1 o
适当的跳进(不超过八度)可以增添线条的活力,但不宜使用同一方向的连续跳进(以四、五度分割八度所构成的同方向跳进不在禁止之列)。
+ a1 r7 N- c, e+ _" w! c5 [0 y- v+ k; F9 W/ h
4.填写内声部
e4 V: M, \9 Q, w0 |" ?+ p7 I4 ~
0 u& f" q) e6 m7 k 平稳、流畅,是四部和声两个内声部进行的基本原则。
8 ?4 `/ U9 t. ]6 S
3 f5 J) P0 |0 {4 K2 f 此外,还必须考虑到和弦音重复与省略的正确性,合理的排列,声部的音域限制,避免各种不良的进行(平行八、五度,声部交叉,声部超越,四部同向)等问题。
/ D& x: K7 C7 z' U+ W2 O5 _4 A3 h2 v E9 Y) V5 }
有时候,往往会因为某一声部进行上的困难,而不得不对已有的低音设计、和弦选择方案作局部的甚至是较大范围的调整。& Q% D, x1 H. ~, j
) n0 b2 H! a4 `7 R0 K: z: i) y 二、书面习作示范
$ P m; w( |5 E. h4 w' Q
: h( ` G7 }* ~2 k; J 课题:用原位正三和弦为旋律配和声。
3 y# k, v3 f2 K% m4 ]9 o3 l
6 u- R5 E' b: E0 R; j& @ 1.旋律分析结论
8 Z+ q# \) F4 T! Z- t" F( X8 H& e! J; h. V. l/ C
C大调;单乐句的完整乐段;音乐内涵提示,和声节奏宜与旋律同步(即一音配一个和弦)。0 O# n+ @9 X/ @0 G. u
9 G" w8 l6 w2 n3 K, w 2.和弦选择分三步完成
+ \( }' u: ?2 a: D3 S
5 q: P8 M/ \3 S1 w8 u7 u7 B, P 第一步,确定终止和旋律开端的和弦配置。终止处B——C音宜用V——I的正格进行;旋律开端的C音虽有配置I或IV的两种可能,但开宗明义地显示I更理想。
$ Z7 `+ {) D k9 a7 g, w7 b, T
) D$ C. i6 c: A" Q4 q- a 第二步,为那些只能有一种选择的音确定和弦,这也是提示旋律和声内涵的一种方式。在只使用三个正三和弦的条件下,所有的D音只能作为V的五音,E音只能作为I的三音,F音只能作为IV的根音。于是,绝大部分旋律音的和声配置,都已经确定下来了。
9 f3 ^8 y# e5 s0 k8 q
: G" g8 E6 I/ w. ` 第三步,为唯一存在两种选择的第四小节的C音确定和弦。C音可以是I的根音,也可以作IV的五音。但是,前一小节最后的和弦是I,若此处再用I,就会因为弱拍上的和弦在随后的强拍重复而形成和声的切分节奏,这显然不是好的选择。若用IV,与后面的V——I结合成复式正格进行,更有利于音乐的完满结束。由此便可确认,C音配IV为宜。
2 {+ ~/ F3 r& i! K) @1 O. H7 S7 z3 @& H$ H6 w
3.根据和弦选择设计低音( z) p: W _, L- \3 C2 J
) n2 ~ `9 X3 ]# ~6 V: x! f 本课题限定用原位三和弦配置,所以,和弦确定后,低音的音高类别也就随之确定下来。我们能够做的,仅仅是某一音高不同八度的选择。即使是这样,仍然有可能将低音线条写得完善一些。下例是经过选择的几种方案之一。低声部与旋律多呈反向进行,它自身也有一定的线条起伏。
" h m3 r; ^5 Z6 W% A* J% z2 T) ^) {- x+ }! M
4.内声部填写几种方案的比较
8 L6 B) R' U$ [+ W
. R( d3 h9 P/ Y1 x; D+ F5 X 可全部采用密集排列、重复根音的声部构成。此方案的音响效果和声部进行都比较理想,但次中音声部音区偏高,是美中不足。若一律采取开放排列,次中音声部偏高的问题虽获解决,但一开始就出现四部同向和低音声部第三拍上的声部超越,亦使人感到不够完美。经过综合调整后的下列方案,也许是可以让人接受的。开始的两个和弦用密集排列,V和弦重复五音,以下的进行用开放排列。例54习作示范,并不为了提供某一命题的标准答案,而仅仅是希望通过这样的程序,来讨论一些有关四部和声写作的方法问题。实践中,好的方法并不仅此一种;即使是在同一方法的支配下,引出多种的合理结果亦是可能的。作曲技术理论的学习,一定要避免呆和僵化。
4 { B; G' M5 D4 r, e* y* h3 A+ w6 l/ p& I/ l: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