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7日晚,在上海大剧院大剧场,上海歌剧院版《法尔斯塔夫》连演三场,完美收官。这是歌剧《法尔斯塔夫》在中国完整版的首秀,同时也作为上海歌剧院庆祝建院60周年的献礼演出,拉开了该院2016—2017演出季的序幕。这部号称史上最难的歌剧,对于中国的歌唱家来说恐怕尤其不易。大段的急口令有时会让舌头都转不过弯,加上音乐变化多端,因此对演员背谱的要求极高;同时,因为是喜剧,对演员的表演也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如果表演不到位,喜剧效果就出不来;而且这部歌剧因为要表现复杂的场景和心理活动,重唱奇多,从二重唱到十重唱,这样重唱比例的歌剧除了《法尔斯塔夫》还未发现第二例,观众听得过瘾,演员却要竭尽全力,每段重唱需要速度、音准、情绪相互之间的配合一个都不能少。稍有差池,效果便会大打折扣。3 I/ |5 C+ x. q, d3 v, X6 Q+ p
: L5 w, }8 }# [4 ^! e, T. A
本次制作中,A组法尔斯塔夫和艾丽斯由上海歌剧院男中音歌唱家张峰、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丹妮拉-斯基拉琪担任,B组则由西班牙男中音歌唱家的彼得罗-斯帕尼奥利、上海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徐晓英担任。另外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皮耶罗-特拉诺瓦饰演福德,美国籍女中音歌唱家妮可-皮科洛米尼饰演奎克利夫人,其余角色则由上海歌剧院歌唱家们担纲。突破中外演员分组的常规,是一种发展眼光的体现,上海歌剧院就是要通过这种混搭,达到艺术的交流和业务的提升,同时也为这部歌剧制作能够在将来作为剧院积累的保留剧目,常演常新进行软实力的储备。
& ?, W$ E/ X) K# X7 A' ]. }3 v( y) A) m0 E4 Q5 ^6 O
我观看了15、16日两场,分别由意大利指挥家安东尼亚-皮罗利和上海歌剧院指挥家林友声执棒。指挥不同,主演不同,表现各有千秋,却同样精彩。对于这部高难度的歌剧作品,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的表现非常出色,在两位指挥的掌控下,乐队不仅音量控制有分寸,在速度与情绪的把握上也很到位,安东尼亚-皮罗利的轻巧灵动与林友声的稳健厚重各自成蹊,但音乐的质感都无一例外地体现出来,威尔第美妙的音乐仿佛从剧场各个角落流出,极富立体感,现场聆听极为享受。
' j$ x8 S# J6 d+ }
0 v h( ]8 i& D6 o3 S0 F+ a 法尔斯塔夫这个角色对于张峰来说是一大挑战。前期的准备、排练异常辛苦。张峰的音域宽厚,塑造的法尔斯塔夫虽也不乏无赖,但更多的是憨态笨拙,因此被捉弄的时候总感觉于心不忍;而彼得罗-斯帕尼奥利则是另一种风格,他塑造的法尔斯塔夫机敏狡黠,有时还有一丝调皮,而举手投足之间的自如和自信也能表明他因多次塑造这一角色已对戏剧烂熟于心。
8 K! P* Q" y) T
" o# e( R* \$ }: j% J 丹妮拉-斯基拉琪声音条件非常好,音色明丽,声线流畅,高音自如,加上她美丽的容貌,娇俏的身形,让人丝毫不会质疑法尔斯塔夫为何会对她穷追不舍了。徐晓英塑造的艾丽斯更多的是贵妇的大气和稳重,与她宽阔的音域、丰满的声线相吻合,自有一番迷得住法尔斯塔夫的气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