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龟兹壁画中的乐器既有本土固有乐器,如五弦琵琶、羯鼓等;也有来自中原的乐器,如排箫和鼗鼓;还有来自西亚、印度的乐器,如竖箜篌和贝,既体现着多种文化在龟兹地区的交汇,也体现了其独特的乐器体系。不同的乐器常常编排在一起,形成乐队,编排方式上以吹乐、弹乐和鼓乐并用为特色,其中吹奏乐器能演奏旋律及和声,弹拨乐器能弹奏旋律和节奏,打击乐器则能击打节奏。这些乐器,既可以合奏,也可以独奏。, P3 |( B- i. N& q$ K2 i
: ?: x7 f3 x& k/ ] 龟兹乐队具有丰富的音色和生动的表现力。婉转流畅的横笛、悠扬飘洒的排箫、典雅柔和的笙、温雅清亮的筚篥、尖利洪亮的贝、粗犷嘹亮的铜角……构成色彩斑斓的吹乐图。乐队的音域多达两到三个八度,可分高、中、低音三个声部,如吹奏乐器组,横笛、排箫为高音乐器,筚篥、洞箫、笙为中音乐器,贝和铜角为低音乐器。而打击乐在“龟兹乐”中占有绝对优势,乐器有十四种之多,其中又以羯鼓最为重要,它在大型乐舞中担纲指挥和领奏。这说明了龟兹乐中鼓乐的重要地位,和龟兹乐中舞曲众多也有关系。
( w1 r( m8 ~3 v, x3 r4 n2 u$ H& }) Z9 a' K. h
有乐就有舞。如乐器般丰富,龟兹壁画中的舞蹈类型也多种多样,有持具舞、健舞、软舞、动物模拟舞等,其表演形式可分为单人舞、四人舞、多人舞、双人歌舞等。龟兹舞蹈表演时表情非常丰富,节奏时急时缓,具有强烈的对比性。舞蹈动作有刚有柔,起伏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舞蹈所持道具也多种多样。在龟兹壁画舞蹈形象中,持纱巾和彩带舞蹈的伎乐图很多,对彩带和披纱的运用很普遍,反映出中原善舞绸帛对龟兹的影响。同时,舞蹈与乐器结合,边演奏边舞蹈的也比较多见。那些小型、非卧弹的乐器便于拿在手上,既用于演奏,又用来作为舞蹈道具,成为龟兹乐舞的突出特点,与现在维吾尔族的歌舞形式如出一辙,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的渊源。; }, i$ o2 P r# w+ t
; }2 C3 k+ M% u' H" z7 t 双人舞,是龟兹乐舞中最有表现力的舞蹈类型。在龟兹石窟的多幅“天宫伎乐”壁画中,龟兹乐舞的表演形式就采取了这种双人歌舞,即一人奏乐,一人舞蹈,或者边奏边舞。这种组合形式,在龟兹石窟以外的其他地区石窟壁画中尚属少见,这很可能与龟兹民间流行的双人歌舞有关。同时,这种两人一组的乐舞形式多为男女组合,男伎乐多弹拨与打击乐器,女伎乐则为吹奏乐器。这也表明男伎乐在演奏中占有主要地位,负责主奏乐器及控制节拍和节奏。从乐器的组合来看,通常是一个主奏乐器与一个节奏乐器形成组合。比如,一位女伎乐在吹奏排箫,旁边的男伎乐则敲打铜钹以示节拍。吹奏乐器为主奏声部时,弹拨乐器则担任控制细小节拍的节奏声部。如此看来,每两人就能组成一支小乐队,若是整个天宫乐队同时演奏,当鼓乐齐鸣,声势浩大,不同凡响。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舞蹈,正庄严了宁静、和谐的龟兹佛国。/ l+ X( X; b" z1 n9 c) ?: o
|- M8 s, b* U2 ?5 q4 B 众多的乐舞形象构成了龟兹石窟壁画的独特魅力,无声的石窟壁画也演奏出了华丽的丝路乐舞篇章。龟兹乐舞自汉时即入乐府,以其绚丽多姿的舞蹈、声势浩大的吹奏场面影响着中原及其周边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隋唐时期,龟兹乐是中央王朝厘定的宫廷音乐的主要部分,对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东传中原,极大地促进了汉地佛教艺术的发展,也对朝鲜、日本、东南亚等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梵音律动的龟兹壁画艺术,可谓充分见证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乐舞艺术的碰撞与融合。( {* b* H7 E- H9 X7 q
& O* d ~. ?' z7 |5 P4 E 知识链接
N9 H# W) r$ J" m& D1 ?% x1 q, o- O; I* w
龟兹乐舞对中原乐舞的影响
9 M, ]8 v2 }4 I+ h# Q
9 s3 g) z1 }% V$ V( o0 e8 c0 W @ 唐代乐舞,最著名的是《秦王破阵乐》和《霓裳羽衣曲》。尽管它们都产生在强盛的唐代,却给人截然不同的艺术享受:前者“发扬蹈厉,声韵慷慨”,后者则“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您是否知道它们与龟兹乐舞渊源颇深呢?2 _( X7 n: i R& E- _% P' S
6 W/ s6 ~$ N# [+ w% f
关于《霓裳羽衣曲》的来源,《唐会要》卷三十三记载“天宝十三载七月十日,太乐署供奉曲名,及改诸乐名……婆罗门改为霓裳羽衣”。这里的婆罗门当指一种传自印度的佛教曲调名称。这充分说明,霓裳羽衣是在传自印度的一种佛曲的基础上创制而成的。至于这种曲调的传入,《乐苑》载“开元中,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进”。西凉地区古来一直与古代龟兹有着密切的交往,此佛曲来自龟兹也有可能。至于《秦王破阵乐》,文献中则明确记载它是在龟兹乐的基础上创制而成。《唐会要-燕乐》记载“立部伎有八部:一安乐……二太平乐……三破阵乐……自安乐以下,每奏皆擂大鼓,同用龟兹乐,并立奏之”。
9 P# K5 Z6 H( H' z9 m* K( Z; n }1 y8 _
《秦王破阵乐》和《霓裳羽衣曲》与龟兹乐舞的这种紧密联系,可谓是龟兹乐舞东传中原的真实写照。龟兹乐舞东传中原,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开始。南北朝时,北朝诸国都非常喜爱龟兹乐。北齐的文宣帝高洋经常在演奏龟兹乐的时候,亲自击鼓伴奏。这一时期,龟兹苏祗婆“五旦七声”传入中原,对汉地乐理的变革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制定《七部乐》,龟兹乐位列其中。唐代改革我国古代乐舞,唐玄宗时,将所有宫廷燕乐划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在二部伎中大多数的乐曲用的是龟兹乐。龟兹乐舞对中原乐舞的广泛影响,在出土的许多唐代文物上得到反映,如西安东郊苏思勖墓壁画上的乐队演奏图,实际上就是龟兹乐队的缩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