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大师带来的震撼" e$ [. p* T" U' v- h; d3 E: K' e( v1 T
, k: N" o( p/ K, X
柯辉与中国瓦格纳协会结缘,源于 2010年上海世博会。那时柯辉结识了中国瓦格纳协会创立者刘仕诚。中国瓦格纳协会于2006年成立,属于民间音乐组织,当时没有名气,认可度也不高。每年还需缴纳1000多欧元会费给德国,并接受中国政府年检。2011年初,刘先生请柯辉接任中国瓦格纳协会秘书长一职。柯辉接手后,去民政局奔波了两年,才在2013年拿到证书和会章。
0 \$ I; u% p$ W* t/ C9 K# [
0 k/ i: C4 v: i3 G9 {6 i0 M6 ]& @- ` 看到内地的瓦格纳歌剧中译本未达到「信达雅」要求,柯辉便联系台湾瓦格纳图书馆,参考詹宜昌先生的中译本,重新出版简体中译本。如今译本已进入审稿阶段,共有三部:《尼伯龙根的指环》、《瓦格那的浪漫主义歌剧》和《瓦格纳的乐剧》。4 C" [( L; U+ B5 O
$ y7 E% ]7 M8 s9 W$ E8 z8 a 柯辉认为,好的音乐家总能感动听众内心最弱的点。富尔特文格勒是柯辉喜欢的一位德国指挥家。他是柏林爱乐乐团从1923年到1954年的指挥,经历了欧洲最动荡的时期,且在纳粹时期未离开祖国。柯辉认为,「音乐如人生」是富尔特文格勒的写照。虽然很多人批判富尔特文格勒,但柯辉觉得「他在那种情况下忍辱负重,凭借良心救济犹太人,是很不容易的。」
* J) @/ i$ f2 X3 Y4 u% S. f1 l, f; ?2 u) \) ^7 f J+ s0 A
另一位让柯辉震撼的音乐家是克劳迪奥-阿巴多。2009年,国家大剧院开馆,邀请阿巴多所在的琉森音乐节音乐团来中国。那时70多岁的阿巴多病后刚复出,「他的指挥让乐团奏出很特别的音乐,我从来没听过这么好的乐团,这超越了我对音乐的感受。」柯辉感慨万千。
: g* H( Y2 M T) \3 z6 c% L2 j0 g
7 h2 k. p: k6 ^3 j1 x 此后,柯辉每年八九月份都去瑞士卢塞的琉森音乐节(原名为「卢塞恩音乐节」)听阿巴多指挥的音乐会,听完后会在中国媒体发表有关乐评。- f/ u. X$ o) K {1 @3 g6 N
- d& y+ R3 ^- T! P X) t 2010年柯辉第一次去琉森音乐节,这也是最让他震撼的一次乐团演奏的是马诺第九交响曲,音乐给人一种宿命感,以及对死亡的思考。在音乐高潮时,柯辉正对面座位上有位女士被音乐感染,突发心脏病去世。阿巴多没有停下,他指挥得非常投入。最后是个很慢的结束,阿巴多的手放下了,但一直在颤抖。- e0 D, m! H% w
$ z5 W( B8 a) X/ e
「结束后10分钟,全场一点声也没有,大家全都进去了,这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一幕。」后来,柯辉看这场音乐会的DVD,发现有一个他打了自己胸口一拳的特写镜头,「我是看自己是否还活着,还能反应过来。」他认为音乐的最高境界很难用语言描述,「人会忘掉世界」。: i+ f! x) ~4 \# E. O/ w! l: {5 T
8 E) V- v9 F, }' \9 G- |- C 2013年8月是琉森音乐节75周年,也是阿巴多的最后一次演出。他上台后挥出的第一声让柯辉感觉这是最后一次了,「我感觉他在经历身体的痛苦」。在音乐结束时,一个铜管慢慢消逝的声音,让柯辉感觉阿巴多「不想结束,不想走」。而当柯辉跑到舞台前为阿巴多鼓掌时,发现阿巴多一脸灰色,柯辉打了个寒颤。2014年1月,阿巴多去世了。9 K' A0 k9 ?" I+ _. W
# a. ^$ P0 x1 ?* g0 g
这一年有三位著名指挥家去世:克劳迪奥-阿巴多、洛林-马泽尔和克里斯朵夫-赫格武德。阿巴多去世后,柯辉第二天便接受了两家报纸采访,并在中央台,北京台和国家大剧院录制相关节目。忙碌了一周,柯辉就大病了一场,他「感觉失去了很多」。后来他又去了一次琉森音乐节,再也没找到阿巴多在时的感觉。柯辉说「一个伟大的人走后,什么也不会留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