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柯辉的乐评主要针对古典音乐,他不仅做文字乐评,也在音乐广播节目做嘉宾。文字乐评既有字数限制,又要照顾读者阅读理解能力。
% g! G0 h( d/ C- [" l. ^& }" b1 j' _! I8 A. m k# J- p3 f3 G& E
他不高,微胖。提起音乐,便会侃侃而谈。他便是华裔乐评人兼现任中国瓦格纳协会秘书长——柯辉。
& J9 V6 e2 k7 e! A" q6 W
% J4 ~8 B7 Q7 v5 g; F( Y4 t 两位导师的音乐启蒙
/ l+ z+ q; t0 N' x/ q$ g1 j) U( o( X" g* K$ W9 D
「要做好乐评人,不仅要热爱音乐,还要有音乐底子」,做了多年自由音乐撰稿人的柯辉这样总结。
# G6 I/ W8 J" U6 m% j: n* |9 {8 U" x1 M' [9 g+ [) Y
柯辉出生于1969年,六七岁便开始学钢琴。柯辉十几岁时,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位人生导师出现了。一位是叶圣陶的孙子——诗人叶三午,他热爱音乐,收藏有几百盒从音乐学院数据室翻录的磁带。柯辉每周定期去叶家参加沙龙活动,叶老会教他听音乐,了解文学和京剧。1988年,叶老的病逝对柯辉打击很大,叶老曾让柯辉「感受到音乐感性的东西。」2 z! P+ f' s g% c }' [$ Z
% G) h2 Q# i1 N7 G v% h2 S+ a
音乐学家缪天瑞则让柯辉对音乐有了理性的认识。1989年,经老师推荐,柯辉成为90多岁的缪天瑞的助手,辅助缪老编撰《中国音乐词典》和《音乐百科词典》。那段时间,柯辉负责西洋乐部份,阅读了大量音乐书籍。词典完成时,柯辉的名字被署在字典上。「谬老把很多精髓告诉了我,使我对音乐有了系统性的理解,让我明白音乐需要严谨。」柯辉回忆道。0 q- ?. r V: K3 q
& y" N, C ~! u4 u5 Z
1990年,柯辉21岁,去了澳洲。他没有学音乐,而是攻读了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后定居悉尼,并开始经营一家家居店。2001年因国内父母年事已高,柯辉便关了店,回到北京。回国后,他拒绝了国内多家家居厂的聘请,打算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柯辉和太太在北京郊区开钢琴培训班,以保证经济来源。柯辉认为,家长和孩子都可以学音乐,这是对音乐的普及。「通过交流我可以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并想办法让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 x+ U8 Q$ e. H+ M" o3 N, ^. L
% s% x {: G; C) K9 L( v 「做自己喜欢的事」
, H, a+ y6 L: Q7 D5 ?/ n. g, t( H" {6 F
柯辉每周用空出来的时间做乐评。他希望将自己对音乐的认识传递给其他人。当时内地乐评界流行一套传统的苏联模式,但这种体系「太虚幻,没讲到实际的东西,跟现在世界的乐评界不搭」。他认为,一个优秀的乐评人应当热爱音乐,懂得乐器、乐谱和乐理,这样才能不断往上走。6 w9 _- F t, G# M5 v
2 v: R& w/ C3 k& w
国家大剧院开馆后演出、讲座和节目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柯辉。+ {1 U' W+ [! J; g
% ]" m+ M6 w5 i# M 柯辉的乐评主要针对古典音乐,他不仅做文字乐评,也在音乐广播节目做嘉宾。文字乐评既有字数限制,又要照顾读者阅读理解能力。与之相比,柯辉更喜欢即兴的广播式乐评,因为「很多灵感来源于音乐对人的刺激或信息传递」。
' h% S& J$ Q S% V5 j
$ X& A5 i& O' ?8 f! X( z 对于音乐欣赏,柯辉认为「人人都是乐民,不应设门坎,分专业与非专业,音乐就是自己的感受。」他表示音乐会曲目的安排,有时是让人带?考古性心理去听不熟悉的曲子,进而重新完整地认识作曲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