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宫廷雅乐
3 ^( e' K# W9 A# `5 Y3 R( W与前面所讲的、比较通俗易懂、流传面较广的市民音乐形成对比的,是风格典雅庄重、内容玄奥深邃、仅限于宫廷和一些庙宇中演出的雅乐。它演出的机会虽然很少,但在日本传统音乐文化中却被置于至尊的地位,被视为
4 E0 _2 r; u! l7 h+ Z国宝,宫廷常以它来招待外国元首和贵宾。
0 ?# F; c0 |9 W S+ q9 E/ e$ U l3 g. I$ t
1、雅乐的由来. Q2 v* x: F( o0 e; S
雅乐是现存日本传统音乐中最古老的乐种。它包括日本原来固有的神乐,久米、东游等祭神乐。公元7~8 世纪从中国、朝鲜以及亚洲其他地区传入,并经过日本化的音乐和日本王公贵族参照外来音乐风格而创作的音乐。据史书记载,最早传入日本的外来音乐是朝鲜三国时代(新罗、百济、高句丽)的音乐。公元7 世纪初已有朝鲜人在日本传授伎乐。中国的唐乐则在8 世纪初正式传到日本,当时在宫廷演奏了中国的《五帝太平乐》,所用的乐器与道具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奈良的正仓院博物馆,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历史的宝贵见证,不久唐乐便成为日本宫廷雅乐的主体。不过日本雅乐是一种宫廷伴宴用乐,带有娱乐性,与中国祭祀用的雅乐性质不同。当时传到日本的曲目有100 多首,既有器乐合奏曲、舞乐,也有咏唱,还有民间伴奏杂耍的散乐。在此前后来自现在泰国湄南河流域的度罗乐、越南中南部的林邑乐以及中国东北的渤海乐也相继成为雅乐的组成部分。为了管理这些音乐的演出与教育,专门设立了雅乐寮这个机构。公元9 世纪起开始着手整理、消化这众多庞杂的外来音乐,首先将它们分为左方乐与右方乐。左方乐亦称唐乐,它包括中国乐、林邑乐和度罗乐;右方乐又称高丽乐,包括朝鲜乐和渤海乐,对两方乐队的乐器组成也作了规定。外来的舞蹈也相应地分为左、右方。同时日本原有的和乐也进行了革新,歌词加进了佛教内容,并用外来乐器伴奏,这些经过改造的和乐也被纳入雅乐曲目中。当时日本的王公贵族也开始创作雅乐曲,它们按体裁与风格分别被编入左方与右方。经过这一系列改革和日本化之后,雅乐再无大的发展和变化,其主要曲目一直承传至今。8 H3 C: o# u8 C0 E$ d" K
2、雅乐的音阶与调式$ E- j9 f0 g H0 A3 V
雅乐的风格与前述的都市音乐迥然不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雅乐所用的音阶是在日本古代无半音的“律音阶”基础上扩展而形成的。律音阶相当于中国的徵调式音阶,即:3 {( ~1 F0 T ~4 `' |+ i- L: \/ i: ]
谱例③律音阶
! j- c0 {5 U4 N' q$ g在雅乐中使用的两种音阶(吕旋和律旋)都是以它为基础发展而成的7 声音阶,其中吕旋也是徵调式,即:
0 A9 v) P4 E) F6 Y5 O5 u谱例④吕旋音阶: l( i8 \. M% I! j4 [
律旋则是其近关系的商调式音阶,即:( i$ }: U8 |' Z4 J
谱例⑤律旋音阶
, n/ \9 _5 Y; G7 w7 ? J' T根据不同调高它们又各自分出3 种乐调,吕旋的3 种乐调称作壹越、双调和大食,分别以d、g、e 为起始音,均为徵调式。律旋的3 种乐调称作平调、黄钟和盘涉,分别以e、a、b 为始音,均为商调式。演奏雅乐时依季节不同而选用不同的乐调。春季用双调,夏季用黄钟,秋季用平调,冬季用盘涉,壹越和大食则四季均可用。1 l2 O% a8 F* h. f! w$ X
3、雅乐的主要体裁
9 T' L7 `$ S; [7 x1)管弦$ O, }8 F5 x: m4 s: V
由雅乐管弦乐队合奏的纯器乐曲叫作管弦,这种体裁是左方乐所独有的。8 世纪时从中国传入的乐队规模较大,10 世纪后简化为现在这种固定的编制。它由以下8 种乐器组成:
' m3 C2 ?1 Q* O8 D( ^(1)横笛,又称龙笛,有7 孔,是主要旋律性乐器之一。5 {, y! m/ E) w: M1 M6 t( c. B& h
(2)筚篥,双簧管类乐器,正面7 孔,背面2 孔,是另一种主奏旋律乐器,其声音高亢,穿透力强。
; L* D) [9 l6 Y& U(3)笙,多数有17 管,可同时吹出6 个音,用于奏和弦以衬托主旋律。9 d* X% D4 y! X# z3 u1 t
(4)琵琶,其结构与中国琵琶相似,四弦四柱,所不同的是横抱,以拨子弹奏,用于演奏琶音。: T6 I( S* a3 i* c1 ^0 c) V
(5)筝,13 弦,戴指套弹奏,用于奏固定音型,它与琵琶仅用于管弦,伴奏舞乐时不同。
% n+ a( ~# l: z% Q( f1 `(6)太鼓,悬挂于木架上的单面鼓,两手各执木槌击奏。
. ?* i3 e j6 g* F" I) h ?, G. q(7)羯鼓,桶形双面鼓,横置于木架上,两手各执木槌分别击奏鼓的两面。在右方舞乐中以朝鲜长鼓代之。
# i8 H z' a( }; L4 q' D5 o(8)钲鼓,名曰鼓,实际上是悬挂在木框上的锣,双手执槌击奏。管弦的音乐速度缓慢,结构方整,通常采用比较单纯的音乐材料,乐曲发展无明显的高潮,给人以端庄典雅而又略显单调的感觉。最著名的乐曲是从中国传入的《越天乐》,不过它已完全日本化了。
2 r! K0 W; R9 i, i5 L2)舞乐
8 V5 X. x( k# n% {+ t! e0 D }带有舞蹈表演的雅乐称作舞乐。舞者头戴面具,身着华丽服装,动作凝重舒缓,它是一种典型的古典宫廷舞,按形态可分为文舞、武舞、走舞和童舞四种类型。左方与右方皆有舞乐,前者又称唐舞,后者又称高丽舞。如上所述伴奏这两种舞的乐队在编制上有所不同,但乐器在合奏中所担负的功能是一致的。其音乐风格与管弦大同小异。由于舞乐多数有一定的情节,所以伴奏的音乐在结构上有较明显的划分,登场音乐为“序”,中心部分为“破”,退场时奏“乱声”,速度由慢渐快。多数舞乐为
: J6 m/ e2 Q. j; m47 [+ p% P$ C2 q" [3 \
4( Q: `& p/ O9 \3 m
拍子,但少数使用日本间舞乐的
8 v4 y) b$ ~9 n4 Z5
! p, r- h' Y; f6 k& ^4
% Z+ V0 b& ?, m+ }拍子。左方舞的代表性曲目是从中国传去的《兰陵王》,它取材自中国南北朝时代齐国武将兰陵王长恭率部破敌的故事。右方舞的代表曲目叫
3 d- _' R" v* p, U' n6 w' x4 G) a《纳曾利》,它常作为答舞接着《兰陵王》之后表演。除了管弦和舞乐之外,雅乐尚有声乐曲催马乐、朗咏等,但今天已很少
* |1 B( M" l! t; f演出了。
; l. z0 v" F+ n5 Z(三)民谣) C/ t1 P/ I3 W3 Y" S
它是日本传统音乐中最为大众化、最富有生活气息的品种,它直接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劳动、生活和各种习俗,表达了他们丰富多样的思想感情。
# Q( _/ ^$ E+ \" ~6 R, K3 }1、民谣的类型
4 g6 `% W% d$ T. M$ N; t按照民谣的表现内容和演唱场合可划分为5 大类。
, p. d0 l. l1 ~0 n7 x6 Q8 d
6 r8 a& U7 n6 G ?5 Z第一类是劳动歌曲,它是日本民谣的主体,因工种不同又可细分为:田歌,包括插秧歌、翻土歌、收割歌、打场歌、捣米歌等,其数量众多,分布于全国各地;山樵歌,包括各种与山林劳作相关的歌曲,如上山歌、伐木歌、运木歌、采茶歌,其中伐木歌中常出现模仿锯木声的衬词,曾在我国上演的小山清茂创作的管弦乐曲《伐木歌》就是取材自它们;海歌,包括渔歌、网歌、放木歌、行船歌、煮盐歌等,著名的《拉网小调》就属于此类;作业歌,它主要是指与手工业劳动相关的歌曲,如打棉歌、纺纱歌等;路歌,如赶马调、牛夫调、雪撬歌等。# `, |- b! B# S2 B1 ]* D
. b* A3 S: B4 \8 a8 c# v第二类是祭典歌,它往往与宗教祭神活动有关,如迎神歌、送神歌、神乐歌,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在祭鬼的盂兰盆节唱的歌曲。/ b/ @. r" I3 h5 l) ]
6 Q/ g& W& O1 A4 _8 A) [第三类是祝仪歌,在各种民俗节日、喜庆场合中唱,包括乔迁歌、婚嫁歌、贺年歌等。6 f* M) W2 ^/ K1 x/ n T
/ v: _, q% h% O第四类是娱乐歌,主要指酒宴上唱的助兴歌曲和成人日常的游戏歌曲。4 f4 U6 I5 |& n+ G2 p
' g$ s. \) s" h0 r
第五类是儿歌,如催眠歌、拍球歌等,我国人民熟悉的《五木摇篮曲》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 _) R! e9 L% P; j4 [5 l2、音乐特点, l1 {6 i- C7 M- Q
1)音阶
) a1 ^7 F( E. N8 @! r" v古老的日本民谣大多数使用羽调式的民谣音阶,即:谱例⑥民谣音阶它分布于日本本土的广大地区,前述的《拉网小调》就是用这种民谣音阶。而大多数在近代已都市化了的民谣则用都节音阶,例如著名的《樱花》就是这类民谣的典型。而日本列岛南部冲绳岛等地的民谣则
; v8 w+ P* j* B9 r& q7 f采用独特的琉球音阶:
- M/ J0 C8 g( @) C谱例⑦琉球音阶! i6 X+ ~ F- E% w
除此之外一些偏远的山区也存在少量用徵调式律音阶的民谣。* i& `7 I9 d$ h( L4 b. e
2)节奏+ l0 Z3 i7 u5 J; ?8 o' ~6 _
日本民谣按节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固定节奏,这类民谣几乎都是
2 j% o2 J/ q' }2 p0 `2 拍子的,与中国民歌相似,但日本民谣独特之处在于它们的绝大多数都是弱拍起唱的,即使有少数是从强拍开始的,它们也尽量用各种手段减弱其强起的效果,例如起音十分短促,只有16 分音符长,而第二个音则为加附点的
: y; I1 }+ |6 R% P: _9 @1 m+ {8 分音符,即成为■。这样的节奏型。这种2 拍子的律动构成了固定节奏民 [, w/ r- u( q0 Z8 \2 E- o
谣的结构基础,两拍子为一小节,两小节为一个动机,四小节构成一个乐句。另一类是自由节奏的民谣,在这里没有固定的节奏循环,各个音的时值和各个乐句的长度都可以自由处理,《江差追分》就是这类民谣的典型,它们往往有丰富的装饰音和长的拖腔,曲终时以旋律下行轻轻地结束,给人以终止感。- [( O' g+ R6 T8 ]8 Z( Z
3)演唱形式! C l$ `9 a* z
日本民谣多采用独唱方式,有的则一唱众和。在九州以南的一些岛上还有对唱的表演方式。许多民谣原来是无伴奏的,近代受市民音乐的影响越来越多使用乐器伴奏,三味线是最常用的伴奏乐器,北方的一些民谣也有用胡弓伴奏的。此外各类的鼓、铜钹和拍子板也常在民谣表演时奏场面音乐。
+ n# c3 |0 D" m+ W/ o4 A% V4 J0 D2 G" o" @7 K5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