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496|回复: 1

[名家特写] 植根岭南乐韵传承

[复制链接]

4656

积分

5

听众

200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4656
片一玫瑰云 发表于 2016-10-18 07: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植根岭南乐韵传承7 H; D& A8 W9 i- n$ e6 J) {

& {6 e: C2 u6 ~. x+ _  ——岭南梦之响·房晓敏作品及何文川指挥专场音乐会评述. U) }$ |1 q" d+ n6 _: U3 h; n
4 p8 K' w; u+ z, p, R" b
  2015年12月2日晚7时30分,在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厅,香港演艺学院中乐团隆重上演了《岭南梦之响—房晓敏作品及何文川指挥专场》音乐会,引领观众游历岭南乐韵。
0 u: r" Q7 t3 J9 A6 Q6 N7 J2 R, O  R+ x; C: z
  音乐会的主题是岭南文化,从地域上来诠释,岭南文化大体分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较为人熟悉的是广府、潮汕和客家文化,岭南三系文化相融贯通,各自拥有独立的文化风格。而在香港,岭南文化一直并存及相互影响,透过此场《岭南梦之响—房晓敏作品及何文川指挥专场》音乐会,呈现了八首带有广东、客家及潮州音乐特色,亦富有创新融合西方作曲技术的作品,加深了观众对岭南音乐风格的认识。
/ U  m+ L/ }! F
+ V- b: {" }+ ]# e( I  潮乐锣鼓,谱出新章/ ~% W$ T5 N8 J" }1 [

; K* `5 @, r! C0 L0 ~  r) Z- g3 B  音乐会总共有两首作品是以潮州音乐为题材,其中一首是开场曲目潮州大锣鼓《节日庆典》,传统的潮州锣鼓乐按照打击乐的组合形式,可以分为四种:小锣鼓、苏锣鼓、大锣鼓和曲锣组合。作品《节日庆典》运用唢呐为主奏乐器,旋律穿插在不同的声部当中,配合潮州音乐“画眉跳架及大锣鼓”的音乐素材,描写了潮州人节日庆典的欢乐场面。打击乐在作品中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品借用了潮州锣鼓的鼓点特色,将打击乐组分为了几个群组,各自独特的音响板块此起彼伏融合在热烈而粗犷的旋律声部之中。' y* F  `# ~* x

" z1 |/ g. X0 ^0 |" v  而另一首作品《姑嫂鸟》与上述的潮州大锣鼓风格截然不同,乐曲采用了潮州音乐的调式、板式、佛乐《锦上添花板》以及儿歌《月光歌》等元素,通过“绣花春浓、虎口遗绣、鸟语情思”三个音乐段落,叙述了“姑嫂二人为绣杨梅花、深夜结伴进山、绣得杨梅花的欢乐和被虎食后化为姑嫂鸟”的潮州民间神化故事。1 o' `" ~, S. w2 f# X
( k) d, L$ F) y
  良辰美景,粤韵绕梁3 j8 ^. f( l- U0 t1 O, m, B$ L0 B
8 J* m! j& [4 S4 b3 Y$ ~+ G9 ?
  《清风明月》和《月恋》两首作品都是以景抒情的题材。两首乐曲也是以传统广东音乐素材发展为核心,既有现代感,又有传统广东音乐的韵味,清新的音色组合,优美的粤樂旋律,实属绕梁三日之佳作。
5 t( b/ j9 L0 Y$ W
4 \# K* S7 C" X  《清风明月》是一首扬琴协奏作品,采用了同名传统广东音乐的素材。在音乐会场刊中的乐曲介绍说:「音乐作品以舒展开阔的旋律、清新明快的节奏,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乐曲以行板的速度开始,管乐与胡琴两部分主奏了主题旋律,而弹拨乐则以具有特色的十六分音符切分节奏作为附和,呈现出一问一答的景象。其后主奏扬琴的进入,令原有饱满的音色意象掀开了新的一页,作曲家在原有古曲的旋律素材上做出了新的尝试,也充分发挥了扬琴的乐器风格,其中包括扬琴多声部的音色处理,反竹与正竹音色的对比等。乐曲自下半部开始,由笛子主奏出轻快的旋律与扬琴以炫技的快速弹奏片段融为一体,然后胡琴,打击乐先后加入,音乐层次也逐渐递增。作品后段部分,乐器的合奏将音乐推向一个高潮。乐曲结尾时,扬琴以清脆的反竹效果与古筝的泛音融成一片宁静的气氛,印证了清风明月的主题。! U. A' p+ u2 d+ w0 r9 P* o) z

: D  G- c+ i  w- a5 s# U  另一首《月恋》是一首古筝与乐队协奏作品,乐曲的主要素材源于广为熟悉的广东音乐《平湖秋月》,乐曲以“望月、醉月、追月、颂月”分为四个音乐段落。作曲家提取了古曲的核心音调,谱写出一段新的主题旋律,而且在古筝的写法上,运用了加花、按音、吟音及泛音技巧,不但突出了乐器的特色,也丰富了音乐的独特韵味。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56

积分

5

听众

200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4656
 楼主| 片一玫瑰云 发表于 2016-10-18 07: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风质朴,乐中有情  Z' r. k: T: ], E4 t; R4 F9 u

& j5 g2 b1 p" v* n3 U* \  E$ P5 D    岭南文化的风土人情朴实,无论是“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广州西关独特的风土人情,还是“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的咸水歌,或是道情对唱的的客家山歌都值得我们细琢回味。而这些山歌的共同点是大部分都是口传心授,所以这些传统文化是非常需要作曲家一起保护及发展。在这场音乐会上,其中两首作品《莱村女》和《客风》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岭南的风土文化。
% J) _$ y* F5 S/ \. R3 ]# G+ \
, [! o: ^: E9 }( }     《莱村女》采用了 “咸水歌”的音调作为发展调式,咸水歌又称白话鱼歌,是水上居民的爱唱的广州方言歌谣,主要流传于中国珠江三角洲一带。作品分为五个乐段,分别是中板,快板,柔板,快板,中板,描述了外来妹对往事的回忆与未来的憧憬。
& v8 N' |5 j. F  z& {2 _2 n  [" U0 ^. L: ?1 r- j7 g
    《客风》 是运用了梅州客家山歌“直头筒”的音乐素材,作曲家在配器上花了心思,采用了二胡与梆笛与乐队协奏的形式,根据作曲家的诠释,“兩件乐器是想代表对歌的情景,所以在挑选演奏员的时候,最好是一男一女能把音乐发挥得更好”。两位演奏员的出场也是有特定的安排,先是梆笛演奏员缓缓在台左走出来,笛声悠扬,似乎在诉说着一些故事,其后听到二胡的演奏员在台右伴随着旋律的呼应走出舞台,这样的安排让观众更加投入到客家文化山歌对唱的情景当中。乐曲以“引歌、恋歌、对歌、逗歌、欢歌、合歌”六个段落组成,每一段向观众呈现了原汁原味的客家风情。8 R! n# X4 D+ ^% r. a

9 K' G) e7 J; ]* a* I- c2 F4 l8 q/ Q/ `7 N
广东映象,历久常新
+ L# F+ Q. A/ u' h& z& v4 k* g, |* `( r+ O
    最后两首作品《广东映象》表现了当代广东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而《忠魂祭》歌颂了南粤英烈们为抗击外侵敌寇,前仆后继,英勇献身的光辉历程。4 m# Z1 k" S6 r2 a+ z

  R4 {5 I! m/ ^! `/ o    其中《广东映象》贯穿全曲的素材都来自家传户晓的广东音乐“步步高”的音乐素材,作者提取了“步步高”的主题动机构成的核心音调,并通过融合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如动机展开,主题旋律派生,主题的缩小与扩大,动机的原型与倒影铺排,旋律的贯穿,对置与交替等手法,突出了地区风格,也令传统的音乐素材得以发展。而在配器上,每个乐器组的声部交替,可以说是一环扣一环,有时是胡琴组做主角,有时不知不觉动机已经在弹拨组呈现,最精彩的部分是接近乐曲的尾声,每个乐器组都有独立的动机在发展,音色的重叠,节奏的交错,调式的穿插,令观众听得心情特别澎湃。/ i8 U( O$ e- [

1 K. X; h) j( ^" n+ x- y
* g; a! w% f- C  k结语# r; j* o' q: h! Y

, w$ T* H* U7 Q6 d1 \$ I    这场音乐会就像一次声音导航穿梭岭南文化的历程,作曲家对民间音乐传统的坚守与突破之间尺度的把握是很值得敬佩的,他坚守的是研究传统音乐元素,掌握风格及旋法的特征,同时在掌握民间素材的基础上做延伸性发展,使作品具有现代的气息。另一方面,将西方多层次化的思维,适当融入到以单线条主旋律为主的广东音乐之中,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当代音乐的创作往往出现缺少与观众沟通的问题,但在此场音乐会,我看到的是几乎满场的入座率,而且观众的心情也是根据每首音乐的转变而有所起伏。这是因为音乐会的作品没有推翻和颠覆大部分群众在意识中对旋律欣赏的习惯,而且在作品中,感受到在旋律发展,句法结构及整体乐队音响上的有所尝试与突破,使观众感到既有熟悉的元素又有新颖的素材。
8 a7 e  ^5 Q) z* U1 [4 M9 C8 Q( c* H$ i
5 O% l  d/ O, j& a7 X
4 D# f4 {- E9 S6 m2 B
6 n1 ~; A! e+ }* `9 t! h, D6 {1 @

# J3 ?& N7 w! K3 J5 _. R文稿:邵丽棠 (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香港大学音乐系作曲哲学博士候选人)8 e# p- G% v# X( Z
: o! n: @9 n" Y+ s1 L
20151216093585938593.jpg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7-17 21:59 , Processed in 0.115260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