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风质朴,乐中有情
% ]8 O# V7 y- p& q7 v, O& R4 g" k; U4 P# g {) B& a# R
岭南文化的风土人情朴实,无论是“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广州西关独特的风土人情,还是“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的咸水歌,或是道情对唱的的客家山歌都值得我们细琢回味。而这些山歌的共同点是大部分都是口传心授,所以这些传统文化是非常需要作曲家一起保护及发展。在这场音乐会上,其中两首作品《莱村女》和《客风》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岭南的风土文化。
# L. F/ u: s8 K; ]7 I( C; o4 z: L g, v1 ]' R4 [; Z
《莱村女》采用了 “咸水歌”的音调作为发展调式,咸水歌又称白话鱼歌,是水上居民的爱唱的广州方言歌谣,主要流传于中国珠江三角洲一带。作品分为五个乐段,分别是中板,快板,柔板,快板,中板,描述了外来妹对往事的回忆与未来的憧憬。+ ]" {0 [- L% {% i0 ] s( N) E* H* V
' Y ]7 a5 q. D! n) G/ H1 q& n/ C
《客风》 是运用了梅州客家山歌“直头筒”的音乐素材,作曲家在配器上花了心思,采用了二胡与梆笛与乐队协奏的形式,根据作曲家的诠释,“兩件乐器是想代表对歌的情景,所以在挑选演奏员的时候,最好是一男一女能把音乐发挥得更好”。两位演奏员的出场也是有特定的安排,先是梆笛演奏员缓缓在台左走出来,笛声悠扬,似乎在诉说着一些故事,其后听到二胡的演奏员在台右伴随着旋律的呼应走出舞台,这样的安排让观众更加投入到客家文化山歌对唱的情景当中。乐曲以“引歌、恋歌、对歌、逗歌、欢歌、合歌”六个段落组成,每一段向观众呈现了原汁原味的客家风情。' v; M( R: w1 W; X8 w# [( ]
: O/ H6 T5 f3 w6 @. I! ^% D5 G6 A* f
2 H; [% |9 a/ a M' y5 C& X- }广东映象,历久常新
. T/ p& ^, Q7 d" R% `7 R" ?
" X" L; o; T; [: M2 {. ^ 最后两首作品《广东映象》表现了当代广东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而《忠魂祭》歌颂了南粤英烈们为抗击外侵敌寇,前仆后继,英勇献身的光辉历程。
7 j Q8 w% D e/ S
0 l+ m! K" b! C3 z2 D7 `9 z 其中《广东映象》贯穿全曲的素材都来自家传户晓的广东音乐“步步高”的音乐素材,作者提取了“步步高”的主题动机构成的核心音调,并通过融合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如动机展开,主题旋律派生,主题的缩小与扩大,动机的原型与倒影铺排,旋律的贯穿,对置与交替等手法,突出了地区风格,也令传统的音乐素材得以发展。而在配器上,每个乐器组的声部交替,可以说是一环扣一环,有时是胡琴组做主角,有时不知不觉动机已经在弹拨组呈现,最精彩的部分是接近乐曲的尾声,每个乐器组都有独立的动机在发展,音色的重叠,节奏的交错,调式的穿插,令观众听得心情特别澎湃。
9 w" W) u7 l! @( m* S# s# |% c" S& v! x
3 b: S5 X3 S( k/ l2 G+ W6 L
结语
" o+ g2 K* H, J" J }1 z) O( B3 d- a0 S# H
这场音乐会就像一次声音导航穿梭岭南文化的历程,作曲家对民间音乐传统的坚守与突破之间尺度的把握是很值得敬佩的,他坚守的是研究传统音乐元素,掌握风格及旋法的特征,同时在掌握民间素材的基础上做延伸性发展,使作品具有现代的气息。另一方面,将西方多层次化的思维,适当融入到以单线条主旋律为主的广东音乐之中,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当代音乐的创作往往出现缺少与观众沟通的问题,但在此场音乐会,我看到的是几乎满场的入座率,而且观众的心情也是根据每首音乐的转变而有所起伏。这是因为音乐会的作品没有推翻和颠覆大部分群众在意识中对旋律欣赏的习惯,而且在作品中,感受到在旋律发展,句法结构及整体乐队音响上的有所尝试与突破,使观众感到既有熟悉的元素又有新颖的素材。) G! I' v; ~' o/ r0 N- e- f
3 U( F; y; ^( Y+ }0 A& m
; i. X& `* H+ B$ p! ]" d; @5 ^% d
1 G$ v, s6 v3 X( S
* {' w, ^* p: V: |# ]9 {9 K3 F文稿:邵丽棠 (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香港大学音乐系作曲哲学博士候选人)7 l: Z3 O" g2 Q" k" w
7 p0 h' `. G;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