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挥张列的名字,对当今惯于从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却又转瞬即逝的人物速写甚至是自画像中获取信息的看客来说,想必不算熟稔。然而,对于乐团界、指挥界、专业音乐家、专业观察员和评论家而言,张列用近十年以来的业绩稳稳地坐定于大家心目中: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常任指挥及创作研究室作曲,广东民族乐团、河南民族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各大院团和院校的客座指挥、艺术指导……
# Y6 `. p( l8 X* u& J5 N
9 S8 V6 A6 |, q+ e, a 面目清和,是张列与人相处的感觉;心有乾坤,是与他共过事后人们得出的普遍评价。在这个喧哗的时代,行事恰到好处,不露锋芒,是个性还是修为?才而不显,中庸深沉是不合时宜还是自主选择?笔者试从日常排练工作、与乐团的合作模式和终极艺术追求三个层次来深入解读指挥张列。
8 T3 C1 D8 v* U2 \, B3 a/ s
+ W4 W& K' S) s2 }3 Z* W 排练的智慧$ w! |% q5 I; K( X5 g6 c2 b- u
0 e6 ^* J4 f7 Z" N' [( R$ a 张列在排练中始终遵循一个原则: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加之他是一个相对沉默的人,所以排练时很少听到他说与工作无关的闲话,总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能用手势说明清楚的就不付诸于语言,客套问候更是能少则少。他的寡言并非不能说,而是不希望占用七八十人的时间来恭听自己的“弘论”。巴伦勃依姆曾说:指挥永远需要仰赖音乐家们,让其信服并愿意依照某种方式演奏,才能得以缔造指挥的自身诠释。正因为从未将自己看作凌驾于集体意志之上的高傲领袖,对于乐队队员,张列总是平等视之并信任他们,从不用高人一等的“调教”心态对待。“我将你看作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工作伙伴”,这种平等心无声地感召来极大的信任,微妙地激励起演奏员的信心,令其于不知不觉中发挥了自己的潜能。
2 L) \( I H2 k+ F5 U* X7 E, V
2 V' L" g$ i1 |, Z7 g. X" n 在河南民族乐团的一次专辑录音过程中,三弦演奏员的一句solo连录几次都过不了,张列一言不发,静静等待其自行调整。其他演奏员都忍不住了,纷纷回过头去叽叽喳喳地支招,却招来指挥一句严肃的制止:不要指导。众人瞬间哑然,凝固的空气却似乎反而有助于专注度的获得,待指挥再下拍,三弦一遍过。如果非要说张列有什么排练秘笈,想必是他冷静、专注的精神气质潜移默化了乐队队员,跟着他的手,大家就能踏实地演奏下去,不会担心出状况。3 [& x# H4 u8 G. T0 ?. z
& w( A% |7 w y6 t2 \& h) E 张列性格当中有个非常可贵的品质:和气。这让演奏员在他面前不会过分紧张,所以往往会有较好的发挥。河南民族乐团那次艰难的录音从早上一直持续到深夜十一点,人困马乏之际,眼看就要收工了,一段排鼓solo却鬼使神差地没进来。全团人的眼神刷地一下全戳向了打击乐声部,指挥手边的首席清楚地看到他布满红血丝的眼睛定格在了总谱上,所有人都在屏息等待他抬眼后的发作。少顷,岂料他嘿嘿一笑,向打击乐演奏员投去柔和的一瞥,只轻轻说了一声:再来。大家绷紧的神经顿时松了下来,打瞌睡的演奏员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之后一遍过。他的无言是最具包容度的信任,让人感觉到他的期待,自觉自愿地用更好的演奏来回应这份无声的鼓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