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场演出和录音差异何在?
9 w9 A( g# `7 y8 u9 V% E6 M7 D
5 _: K( s- S- O! H5.不要以为现场表演力道带进录音室就会录出好东西。
9 G. ~& g$ o3 o8 J/ d( |8 z5 H. }4 p' A$ j4 g6 m! ?( a5 J( B( ^
对于表演和录音经验都不够丰厚的乐团来说,这两者的演奏方式差异很难拿捏,从录音师的眼光来看,现场演出时为了吸引、感染观众,需要向外放射能量,很多新进乐团以为把这样的力道带进录音室里就会录出好东西,其实不然,魏骏说明:「大部分习惯在现场演出的乐团,可能你觉得这个tone听起来很爽,但如果把相同的音色放入唱片里的话,你只会觉得很糊,整体音量也会产生问题,频率和能量的分配上,你会没有办法做到一般市售唱片的音量。」1 A: b3 Q% W4 K$ U1 J) q
# ^" \3 I' P$ `+ W+ `: T! }. L9 J
6.精神和态度不是唯一,音准和细节更需要注重。9 D& p: Z* w1 _8 G; @6 z7 ]
2 |; L1 {8 {( S- E- B# F
录音师们建议,要能将演出的精神和态度带进录音室,但是也要兼顾热情和音准。部份的电子音乐录音作品更强调华丽、精致等表演时可能会忽略的细节,因此还是取决于音乐类型,再来寻找关联性。他也进一步提到,由于两者对象的不同,其实心态上也有差异,现场面对观众有时能得到满足的回馈,有时毫无反应,上台前要将身体状态准备好;录音时面对的是喇叭,要准备的是对于音乐很细节的认知,「在那个空间就像是面对镜子,任何瑕疵都会毫无遗漏的被检视。」诚如冠宇所提,若不习惯面对自己音乐真实样貌的人,照这面镜子会有很强的挫折感。+ p- G5 d( R3 n& L0 P% R
* r* o, X. J! g. V8 e) O D7.不必在录音版本加过多东西。* E! U0 n& y1 q k0 n7 q1 Q: T* B
6 P0 J9 t8 W8 h2 C% ]8 H- d @+ |6 b乐团的录音作品要能在现场演出时完整演绎,而不是录音很满很丰富,现场演出却完全玩不出同样的音乐,以激肤乐团举例,激肤以同步方式录音,只有鼓和贝斯两种乐器,没有因为是录音作品就加其他乐器来塞满音乐内容,也因此他们现场演出能够完全表现出录音的样态、甚至更好。Oliver 表示:「说到底,录音是『纪录』乐团的样子;而乐团样子的呈现,最真实的是现场演出,歌曲的意义在于直接的『演奏』,就算你录音时左拼右贴弄得很完美,现场玩不出来,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
: t8 v/ a5 e8 y0 w; S" w7 z* L, ]: X# w
- `4 r: `9 x, `7 l2 ]
+ t3 A( f6 s# ~- g9 N现场演出面对的是观众,录音室面对的是喇叭,得到的回馈完全不同,不要以为用台上的活力录音就一样能录好。
/ p" R" W8 @5 \3 `
/ i. v, r# Z& M+ w- r% \进录音室之后,最常犯的错误是什么?& u, J8 M5 e1 H$ u
& W/ ]' C ~9 [* T* L
8.自我感觉良好、准备不足。
4 _) @+ M/ X. T) m* I2 l; p- U: K: e0 M$ w1 N4 l
录音室非常残酷,平常自己在家练,器材没那么好,鼓手、吉他手音量都超大、键盘的声音也浊浊的,音乐整个糊成一团,你就容易活在幻想里,觉得自己很棒,或者乐手之间的感情交流让人很陶醉掩盖了一切。有时候你可能觉得自己准备好了,做十次中你能做到三次就觉得自己可以做到了,但实际上没有做到的那几次,就是在浪费时间。平常练团若只练到六十、七十分勉强及格的程度,进了录音室之后的成果很可能只剩下二、三十分,即使练到一百分的程度,在录音室往往只剩下五十分,冠宇提醒乐团,对自己的标准一定要设得很高,建议把练团、现场录下来之后回去听,学着判断、检视自己程度,达到全团都认为「好」的目标,如果连自己的水平在哪都听不出来,冠宇直白地说:「要进录音室恐怕有难度。」- I7 ^# p4 U3 X u
- K" I% N7 r" ? F: y9.不熟悉而紧张,容易当局者迷。
* u: f- h. x4 p/ }: X
" L2 p! u) A- o4 Y「紧张」与不知如何「决策」容易影响录音进度,这两点问题尤其容易出现在团长身上,通常是因为对于工作伙伴及环境的不熟悉所造成,因此在录音之前,一定要花时间先熟悉这两者。此外,录音的人经常不知道哪个才是最完美的take,于是就反复地录下去,主唱特别容易感到自己唱不好,坚持一直唱,但通常后来使用的都是最初的几个。「音乐人都是主观的,尤其是独立乐团,最大的问题就是陷入当局者迷的情况,纠缠在一些细节上,这个音色跟那个音色的分别、这轨录音跟上一轨哪个比较好,大家的时间就浪费在这些『选择』上,但坦白说其实旁人可能根本听不出当中的差别。」Oliver 说道。6 {/ D; Q& o! f* }' O$ l ^) a' |
1 m; I, E) G6 [! M: x2 ?( L2 _
10.对歌曲的不确定性太高。
1 y* i2 e& ]0 k. i4 U4 `" b5 ` L& k$ [ ?9 V
另外一点则是对歌曲的「不确定」,这点主要是因为乐团中没有负责做决定的人,团员就会花费太多时间在讨论上,甚至彼此想象的音乐内容可能也不搭,彼此没有讨论清楚,到录音时还反复在想编曲的事,音色取舍也捉摸不定。录音不应该是讨论的阶段,录音是把决定好的东西纪录下来,去录音室之前一切就应该有定案。也有不少情况是,主唱突然被制作人要求合声,若来之前完全没想过这件事,现场就会毫无想法,浪费大把时间。
6 x, i2 p. k) Y: U5 p) N H S) K2 v7 t# m; ~% l6 n( ~! `1 A" B8 i
11.误以为混音阶段还能补救。# F5 ]9 o. p/ D" Y" X
; \; g, A7 {+ n6 B# S
许多新生代乐团对「录音」有个很严重的错误心态:总以为混音可以挽救/改变歌曲,所以录音的时候不是100%把心中想好的录好;录之前抱持着侥幸的心态,没有做好充足准备,「但混音是mixing 不是 fixing 啊!混音是把音源整合调理,把歌曲『应有』的样子完善地呈现出来。」Oliver说。/ Q5 }9 M) X. f) p4 m
% n5 E" U/ T) m有好的录音素材,就等于是有好的食材,不需要经过繁复的料理过程,就能够端出好菜,混音要做得好,基本上还是要有好的源头,否则「鱼不新鲜,可以油炸可以煎,烹调繁复点,最后还是能吃;如果新鲜,简单清蒸或做生鱼片已经很好吃。但现在很多乐团都只能做油炸做煎的,而且还不见得好吃……」应该要抱持的态度是,录音时就要把每个环节做到最好,这样才有可能在混音时变得更好。4 h7 ?1 }" j; w/ j1 g% E6 y
& w! l% V4 n9 ^! b3 q$ c D5 B
小戴说现在将母带送到国外给知名人士制作,费用比起过往低很多,但不要以为这就是万灵丹;冠宇提醒,尤其音乐的美感和能量等感性的因素,不可能透过后制加入;Oliver觉得最无法挽救是人声,因为人声与其他乐器不同,「好听」不单是拍子、音准所构成,最重要是「情感」,「这所谓的情感是很主观、很不理智的,有时候拍子不准音不太对,反而比较好听比较『对味』;而且人声还包括咬字、发音、呼吸,这些非科学的元素都不太能用混音效果去调整」,音乐的本质依然是基础,是你弹了什么、唱了什么,对于制作音乐的过程要有清楚的认知,而不是期待混音师来擦屁股。- w# q6 u& P9 c' O% I$ G5 |9 T$ S
* ~" O' Q- ^8 ?9 |) q录音师们给乐团的诚恳建议。
3 F6 r4 r. r$ X0 w0 c& {& t5 [
: \& n: a* ^# M6 R o% Y( o7 V12.熟练自己作品后,抱着「玩音乐」的心态。
6 g% h* t' s9 [! @6 J5 ]* @! z2 B: _; k
建立了进录音室之前的基本常识与正确观念之后,录音师给乐团以下建议,首要当然还是练习再练习,再者是先花时间熟悉录音师与制作人,进录音室前严阵以待,准备好自己的状态,但在录音室里抱持开放心态去「玩音乐」,让作品产生更多可能。小戴说:「不要把在录音室做音乐这个过程视为很技术性的,你要表达的是音乐里面的情感,很年轻的乐手来一方面会很紧张,一方面会想要把事情都做得很精准,精准这件事应该是在家练习时就发生的,你在家里都弹不准在录音室也不可能弹得准,来录音室要表现出来的是对音乐的情感,以及对这个乐器的想法和热情,不是来了才在桥说弹了十个take只有一个是准的,那我觉得这个录音很难有好的结果。」魏骏也笑说:「好的演奏当然就要靠自己,录音师可能只能帮你加油打气、给你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环境,或是提供你酒精之类的。」
7 t @1 i0 o/ P. ?! o' d; K' s9 X
13.自己先摸索过录音过程。
/ k6 q" X1 o$ q0 \6 B( [; `
7 j. B% o3 B% A% o* KOliver以制作人的观点表示如果是录 Demo、单曲或 EP,请尽量靠自己努力去完成,不要直接去专业录音室,先摸索,多花时间看网络影片(Youtube一大堆录音混音基础教学),问身边有经验的朋友,多听别人意见;多试用几种不同的软件、方式去录(没有哪一种是最高级的软件、最厉害最好的),找出一套自己最舒适、最适合你需要的录音工序。「这个过程可能要个2-3年,做出来的东西才能稍微见得人,但没关系,因为这个过程你会受用一辈子。」5 O8 I" U, S% i% D/ @
. h+ T/ i9 S3 e" J+ H# R
14.找第三者给予建议,不懂就别逞强。
# G! J% e" X7 D9 r8 i; s5 ?0 n+ r" a+ @/ \6 Z' Q" h
冠宇、小戴、Oliver一致提到的是,一定要找第三者来聆听音乐、给予建议,人很难跳脱自己的角色客观看待,客观的意见和想法是必须的,也能让录音更顺利,乐团有时过度执着于「不够好」,反而浪费精力与时间,Oliver直白地说:「如果你有迫切需要赶快录好的作品、或者是希望想做专业的专辑,那请你找一个适合的制作人,不要自己逞强。」
+ g: h1 ^) b( ?4 A! ]9 y& {: U9 ~9 v: Z6 T# e j
) }( B$ U1 c* x- q+ L7 C( a! r+ O进录音室之前,还是要记得靠自己的力量录、摸索过录音的过程,这对未来将有莫大帮助。5 N! k: D6 ^; F0 v3 h
9 Y% F& ~6 x" q; T/ z
15.别一昧模仿,发展出属于自己的音乐。7 R/ \$ Z+ `5 ]. u4 l4 W
5 i3 L6 ^) b5 i: T5 X
还有一点,初出茅庐的乐团经常以国外的乐团为参考,独立乐团多数对于声音的质地都很有想法,通常来自于听国外同类型音乐的印象,于是会要求一定要使用什么器材,以为这样才会有相同的声音。小戴认为最开始的模仿没问题,但走到后面还是要发展出自己的想法和态度,知道了别人是怎么做之后,要思考如何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声音,这是每个乐团都要完成的突破与进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