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么,MIDI究竟是什么呢?
D& o5 p( Z# H, j
/ e, V: r5 h: |3 ?* Z, f
% l, m& f. n' k& b1 t& D6 fMIDI诞生于1983年。它的概念并不等同于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最早的电声乐器是在普通琴身上安装拾音器,将琴弦的振动变换成电信号后经放大器放大,通过扬声器发声。如电吉他、电倍司等。这种乐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乐器。1955年,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RCA实验室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合成器。这台体积庞大的合成器可以说室电子音乐发展的开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1975年,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Altair8800”问世,1976年和1981年,Apple和IBM PC电脑相继问世。80年代,将计算机与合成器结合起来的“音乐工作站”问世,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自带音序器录音功能的电子合成器。
; z% j6 J* G( S! x) c
/ E8 Q: r+ n- U, q# B9 p J
) f" j1 q9 t; Y8 W% W3 W# E: h E: ~当时,电子乐器的厂商所生产的产品在规格上并不统一。由于厂商在设计电子乐器发声部件时并没有统一的音色排列顺序,所以不同品牌、型号的乐器就不能兼容。比如甲厂商把小提琴音色编为第41号音色,而乙厂商却将小提琴排在第60号,那么用甲设备做好的音乐文件拿到乙设备上播放,原来的小提琴声就可能变成了其他音色,其他各声部可能也都变了音色。如打击乐中的鼓变成了钹、吊镲成了木鱼,整个乐曲就一塌糊涂了。6 O3 w& Y) v- B4 ?
: n3 ~5 p% s9 u5 S' a& G& {6 U" f( B7 S1 M
于是,1982年,国际乐器制造协会的几十家厂商协商并达成协议,这就是美国Sequential Cirtuits公司提出的“通用合成器接口方案”。1983年正式制定了关于数字乐器的统一标准,这就是“MIDI协议”。MIDI便由此诞生了。5 z( ~% Q+ b4 ~8 b( U; W
: k" C" X) u$ ^4 H6 V* r
9 C$ H0 X. B% c( w* m) b
“MIDI”这四个字母就是“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的首字母缩写,中文译文为“乐器数字化接口”.也有人说,“MIDI”代表Music(音乐)、Ideen(思想)、Direktzugriff(直接存储)和Instrument(乐器)四个单词的首字母。
! @) Q7 c# s' a. A8 J- u6 G( A7 y/ t" W
3 O. e' {* @! J3 x2 t) l# B
MIDI协议规定了一份标准MIDI乐器音色排序表,收录了常用的16类乐器,其中第16类是音效,如电话铃、鸟叫、海浪等。每类各8种音色,一共有128种音色。另外还收录了一组打击乐音色,并规定了每件打击乐器在键盘上的键位。这份标准MIDI(General MIDI)音色排序表简称GM音色表。从此,所有的标准MIDI乐器面板上都在醒目的位置印制了“General MIDI”的标志,并安装了标准的圆形五针插座,这就是“MIDI”接口。从此,所有的数字乐器都可以通过MIDI接口相连并互相兼容了。5 a7 W, t# i5 C! J
5 h, B3 M8 l& }; U3 b
. Z' q1 y8 ^% `4 J. V+ J
所以“MIDI”并不是特指哪一种设备或机器,而是电脑音乐设备之间的一种规范和协议,是数字乐器之间的语言。我们常把MIDI音译为“迷笛”,并习惯于在口头上泛指制作电脑音乐的各种设备。
' m/ U" b# {% B. }; l f$ f% g. J7 c) s7 c
1 y* L) g1 Y6 m* R J2 K8 D2 W8 m9 `
GM音色表统一了数字乐器的标准,但128种音色毕竟太少,难以满足人们制作音乐的要求,所以又有了GS和XG标准的音色表,它们的音色增加了很多。现在高档的合成器或音源中都有成百上千种音色,而且音质越来越好。但无论音色如何增加,它都要包含GM音色表里那128种音色,与其兼容,这样才是标准的MIDI乐器。$ d8 w1 u7 U! i' I7 k
3 U# F6 r4 v) h% H
( V* W; z7 Z% N& V8 ^4 T' d我们把一首在GM音源上做的乐曲拿到一台拥有上千种音色的音源上播放,出来的音乐是完全相同的。但如果把用高级音源做的乐曲拿到只有128种音色的GM音源上播放,如果你用了GM音色表中没有的音色,那么这些声部可能就“哑巴”了,因为GM音源在音色库中找不到它们的音色编号。5 N# C1 k8 i. T2 ?, C( j+ Q# C
0 @) C# b+ w5 z1 n% v/ l7 ]$ S
0 a% N+ G; {4 R( T" \$ I因此,MIDI文件本身不是声音文件,而是指令。说得通俗些,它就是乐谱,这个乐谱进入音源,音源就忠实地按照曲谱发音。但不同品牌、不同价格的音源发出的声音相差很大,回放出来的效果也会不同。例如同样一首管弦乐队伴奏风格的MIDI文件,接上一台价格不菲的Roland XV-5080音源来播放,发出的声音气势磅礴、音质纯正。如果把这台音源拿掉,改用电脑中那块四五十元的声卡来播放(声卡中都存储有标准GM音源),结果就变了:声音又干又涩,打击乐象拍桌子、敲锅底。所以MIDI音色最终的音色质量,与音源质量有很大关系。* \* m7 I6 Q K/ V4 M1 W
MIDI系统并不神秘。一台性能不错的电脑,装上一块质量好的声卡如“SB Live!”,一个刻录光驱,一对音质不错的音箱,一台MIDI键盘或带MIDI接口的电子琴,两条MIDI连接线,再装上专业的音乐制作软件和软音源,就组成了一套既便宜又实用的电脑音乐制作系统。因为有了高品质的软音源和功能强大的制作软件,用软件做出的音乐,完全可以媲美专业的音乐工作室。当然,硬件的稳定性和质量等比起软件仍有优势。专业的音乐工作室也是包括电脑、音源、键盘、扬声器、录音卡座等,往往还有鼓机、采样器、调音台、DAT数码录音机等等。关于这些设备以及软件、软音源,我们会在以后的内容中详细介绍。
/ Y( i- [3 p" ^0 l6 }' S, C; e+ p
+ ?- d' \& v2 n
' I/ s* U$ R3 L, QMIDI的制作过程也根本没什么神秘的。在电脑上连接好MIDI键盘,装上一个音乐制作软件如Sonar或者是Nuendo,再装上几个软音源,我们就可以制作音乐了。甚至没有MIDI键盘也不要紧,可以用电脑键盘来模拟,或者用鼠标点击屏幕上的五线谱来输入音符。先分好声部,给每个声部选好音色,然后按下屏幕上的录音键,跟着节拍器将第一声部录进电脑。之后,选择第二声部,再按下录音键,随着电脑播放的第一声部弹奏第二声部。依次类推,将各声部依次输入,然后一起播放。听一听,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大型乐队就这样诞生了。, z$ \! ~, w1 }2 t6 h: V
! P/ I* R* G& L4 s* p# ~$ j
9 R- f8 ]6 p3 M4 f2 d3 x$ _+ b z
如果你觉得这样还是太麻烦,那就再装上一个自动配器软件如“Band in a box”或“TT作曲家”。你只需把主旋律输入电脑,定好速度,选择一种适合这个作品的风格比如选“颂歌”风格,然后给每个小节标上和弦,再按一下屏幕上的播放键,奇迹就出现了:一个庞大的乐队开始自动为你的作品伴奏,而且十分严谨和认真,各声部、鼓点、低音都很十分的规范!假如你觉得这样太死板,那么就把它存盘,然后在刚才说过的Sonar软件中把它再调出来,就可以对它进行修改了。你看,哪儿有什么神秘可言呢?
+ z* k$ W8 ~- ~4 f
( i( X) Q2 t% k2 M4 t9 W( D" d" P6 F( w$ {% i! C
现在的音乐制作软件如Nuendo、Sonar、Cubase等都集MIDI编辑、音频编辑为一身,还都配备了软音源以及软效果器插件。只需要一台电脑一架琴,几乎就可以完成所有从前靠满屋的昂贵设备才能完成的工作。在本书以后的内容中,我们将详细介绍MIDI设备的配置、MIDI工作室的组建、音乐软件及软音源的使用、乐曲制作过程与技巧,还将谈一谈数码录音技术以及小型录音棚的配置与组建。通过本书所讲的内容,你会发现,电脑音乐制作原来是那么的简单、那么的有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