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只有一个,分享经验。蒙诸位赏识,不才忝称为师,所谓为师数日,而未开杏坛,实不称职。某亦半路出家之后学,更不敢言提携后进,亦乏此资格。况此篇旧作年代久远,难免有所疏漏。不过解语聊聊文章与诸君共享,若有裨益于人,也感欣喜,若有失言谬误,亦恭请指教提点。
R- e8 H% J% z& T, ?' n& Y
- @' X( ]( v: C/ U u1 y/ z古风填词的出现脱胎于填词,即是宋词填词,因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古风的出现亦是介于诗词之间的一种填补,与之不同,没有诗词的严格格律平仄要求填词者迁就声韵,所以更多了一份灵活性,更多的第一取决是曲子和词的契合度,而对于乐曲的聆听和感悟也会成为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4 f7 v7 n* b9 k2 s) d( a, c
, e: F% L0 n# A/ |# Y' b' f7 X+ P古风填词与填词作曲也有所不同,后者随性,更为发挥自如,要求作曲和编曲配合歌词,而前者还是在告诉我们,我们是填词,那么第一要旨则是领悟曲子的韵味。豪放大旗的旋律和婉约缠绵的曲调的填词内容必然相差很多,若然错位,很好的歌词都会浪费的。相信大家都明白,我也就不反复赘述了。所以就就意境浅浅的谈一下。% H, O' ~7 P* H: ^, ^4 Q/ N0 s; C
; v& a- R( O) Y0 }* s5 U
豪放的曲子其实也可以细细的分成很多种,比如常说的高原,梁阔,雄浑,激昂等意境。那么歌词也应该来努力的适应这种基调。与此同时,也要考虑乐曲的器乐演奏的配器是什么,比如笛声轻快灵动,而埙声古远甚至苍凉。一乐曲的已经亦与器乐有关。配旗号的曲子旋律和器乐相互融合效果最佳,当然这属于编曲的范畴,最后就是歌词了,对于一个曲子而言,好像文章一样,总有过度和高超的部分,这些曲子旋律的变化是需要填词者捕捉的,歌词的写作内容无论是怀古记叙还是抒情,也都需要前后衔接承和的自然,和感情逐步推进到高潮时候的变化,才不会显得突兀,或者气韵零断。# c+ p* ?# h- P# T* f
1 h( K% ]$ {6 J9 l然后随意的说一下押韵的问题,古时诗韵和词韵是不尽然相同的。那么古风填词是要依照哪种呢?个人认为古风填词其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而同时经历了时间的变换,现代的一些发音有了不同,古时的入声在现在可能会因为地域方言的不同消失或保留,或归入其他声部。于是就更多了反复的条框影响填词了,这个时候,诗韵词韵的依据都会变得更复杂,让本来就摸不清头脑的我们更难办。
d" ~/ c- ]' k9 Y. f; K# v2 }3 l; P1 N3 |# ]! x! f" P1 ]
那么何不简单一点。所谓押韵,不就是押韵母么?举例可能你填词是会先后分别押韵用了“寒”和“环”这两个字,韵母都是an,应该是对的对吧?但是问题却来了,在诗韵里,“寒”归属于上平声第十四寒部,而“环”则归属于上平声第十五删字部。然而这样的两个字却根本不会影响演唱和整体的效果,那么要为错了韵而勉强改掉么?换了别的反而不好怎么办?那么留下何妨?古风填词不是写格律诗,而即使是有格律诗人宣扬的八病(指出写诗要求声韵的八种毛病)也因为只是盲目的追求所谓的音韵被提出过很深的质疑,历史评价很低而弃之不顾。古人名句常有扭句,李太白便是其中典范。同时现代歌词十之七八甚至根本无所谓押韵,于是,有时收随性一点,让词更加的保持原有的韵味,文辞妙手偶得佳句写在其中,又何必费心思来抠一个不会有太多人在意的平仄呢?更何况古风填词本无太规矩的格律可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