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0日下午4点,丹麦时间上午10点,当摄像机架好,多功能排演厅墙上的大屏幕出现丹麦皇家音乐学院指导教师Nikolaj Viltofta的身影,相互问好之后,小号学生周炳寒手持乐器吹奏出了远程大师课的第一段乐曲。, v9 `0 v7 T# l. E v k
+ T9 V: E, U: p( W
9月19日至9月23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举办2016首届互联网+教育峰会活动期间,来自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及国内几所音乐学院附中学习小号、单簧管、双簧管、小提琴、钢琴专业以及室内乐组合的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远程大师课”的方式得到来自几千公里之外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相关音乐家“一对一”的专业指导。
g0 Y4 e6 r; `) i9 j; h6 B" w$ y; y: }: }5 N6 ?+ t
对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师生而言,不出校门、国门即可与国外的音乐大师们实现“面对面”教学、交流,早已不是头一次的新鲜事儿。在互联网宽广平台上如何深化国内外的合作,与全球音乐院校构建优质、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音乐教育空间,也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此次集结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丹麦皇家音乐学院、澳大利亚思考其男子学校以及国内各大音乐学院附中主要负责人相聚此次峰会的初衷。7 r+ R. B6 s: z8 B
. S% A# C, j) O* [' W& g 硬件是必备 技术是关键
, g: O" B8 o5 S" ^
- X8 w2 m3 m9 m 现场教学同步录制,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马上回放,需要聆听哪一个派别演奏的风格可以马上剪辑聆听……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刘英对于学校设备齐全的微格教室为日常教学带来的便利效果非常满意。在此次峰会的讨论上,他由衷表示,在当下这个时代,“互联网+”以开放、便捷、免费的特性成为年轻人联系、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召开此次峰会的时刻,也恰逢全世界“互联网+”飞速发展、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时候。为了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本次活动除了各个学校的校长、负责人参与讨论之外,还组织了远程大师班、现场大师班、相关讲座以及两场音乐会,让所有参加活动的师生在具体可见、可触、可感的环境中真正进行有关“互联网+”的交流与融合。2013年,上海音乐学院在上海市教委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学校硬件设施得到很大改善,目前,学校有可以投入日常“互联网+”教学的新建“微格教室”27间,适用于一对一教学。还安装了远程教学系统的多功能排演厅,可以与全球音乐院校进行国际远程教学。新建了“全景声教室”,在360度全景视觉呈现外,音效也是全方位、多声道表现。小音乐厅可以随时收录任何一场师生音乐会到学校网络的“音乐云”作为收存资料。附中与上海音乐学院之间的图书馆也通过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5 m, n2 u( \9 D
$ F4 r! l9 u9 g& w! q( P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实行远程教育探索的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借助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合作的机会,他们在本次峰会上为参会的各位附中校长、相关老师带来经验的分享。其中,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的国际事务部主任、RDAM远程学习发展组成员玛丽安娜-雅各布森说,远程教育的一端是教师,一端是学生,要把两者成功联系起来并形成课堂,三个方面的人员组成必不可少:专业人员(包括古典音乐专业教学的教师,负责录音的人员),技术支持人员(互联网方面)以及国际合作经理。她表示,音乐教育以交流和声音为主,保证声音质量及音画同步的高速网络及相关音频视频技术十分必要。同时,计划的完善与协调对远程教学的效果起到重要影响,细节则显得尤为重要,譬如:课堂上谁演奏曲目,谁带总谱,谁测试声音,甚至课程结束时师生如何说“再见”,都是需要事先沟通了解并确定的细节。耶斯佩尔-安德森是丹麦皇家音乐学院音乐录音师项目领头人,在远程教育技术方面心得颇多,他表示,在远程教育中,教师、学生、工程师三方面的交流至关重要,尤其是课前的交流。在丹麦,三方面人员的联系交流是十分紧密的,在中国他感觉三者之间的交流并不是很多。而交流的效果直接会影响到课程的效果,这与玛丽安娜之前提到的细节是一个道理。举例来说,在远程教育中,大提琴专业很适合进行远程教学,管风琴则相对困难,因为管风琴体积较大、声源点多,这意味着录音师需要乐器之外还要为教师、学生增加一个话筒,录音师需要对几处收集的声音进行混音,画面采集的完整性也考验视频工程师对画面的切换等,这些细节,都需要工程师与古典音乐专业的教师、学生进行充分交流之后才可以做得更加完善,为此远程教育中的团队合作非常有必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