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我国剧院建设步入快车道,越来越多“高大上”的剧院在各地拔地而起,这股兴建热潮也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这些在建或计划建设的国有剧院普遍体量庞大、设备豪华,然而其中不少常年闲置,一些要依赖政府补贴才能维持运转,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无法发挥普及艺术、惠及民生的服务效能。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剧院落成后暴露出的问题引发各界思考:该如何唤醒这些“沉睡”的资源?1 y/ |3 M" r# N/ T, j# X, Z D
/ X2 g7 }9 j2 s2 R# Z( ^' W
剧院运营遭遇多条“拦路虎”5 a" K6 \0 C3 `
- L3 e: A4 }# x. E; l 剧院“建得起用不起”,与各地政府“重建轻管”的思路有很大关系。一方面,各地不少剧院项目作为城市的“文化地标”盲目上马,缺乏科学论证为后期的运营埋下伏笔。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过度追求剧院外观的新奇、设备的先进,推高了剧院的运营成本,尤其是只关注剧院外观豪华与否,而忽略设备与实际需求的对接,有的剧院后期还要重新改造舞台灯光系统,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巨额的运营费用必然导致剧院要靠提高场租和票价来弥补。演出团体无力支付不菲的场地费,观众也难以承受过高的票价,剧院陷入演出内容单一、失去群众基础的恶性循环。; T7 e" o! f8 U% E( F9 f0 Z% O4 \9 j
, V6 T. C8 I7 d1 _ 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同样困扰着剧院的发展。山东省烟台市胶东剧院在运营中就遭遇了闲置之“痛”:剧院2014年演出场次不足40场,2015年为52场,今年上座率仅为60%。据剧院所在地烟台市莱山区文广新局副局长纪照宇介绍,由于缺少专业团队,成本控制和剧目引进成为短板,“从保利和中演院线聘请的几位管理人员对本地资源和市场不熟悉,效果不太理想。”实际上,我国剧院管理人才的缺乏,令很多剧院难以走上现代化经营管理之路。
# A/ m, t' y# S/ Z, f( z' t& f4 f" r/ T, |( p
对二、三线城市和乡镇而言,更为关键的是区域演出市场现实情况不容乐观。这些地区文化消费水平较低,也缺乏对剧目的宣传和对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意识的培养。另外,部分演出团体对乡镇演出市场的需求不甚了解,缺少演出动力。有数据显示,京津沪以外地区的剧院运营普遍困难,二、三线城市演出活跃率尤其低,年演出场次不足30场的剧院约占七成。+ r$ l. u1 T; w0 l4 g
' |- U/ J7 {/ }4 H1 B. _ J) I
目前,我国为数不少的剧院由各地政府自主修建,虽在工商部门备案后会到属地文化部门备案,但立项和修建过程中缺乏相关机构的专业意见;再加上各地剧院所有权、经营权的归属情况较为复杂,都给剧院建设管理和业务指导造成了一定困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