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的音乐会全程50分钟共9首曲目,既有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名曲,也有享誉全球的《天鹅湖》等经典乐章,展现了音乐组对“经典作品”创新与传承的追求。《春江花月夜》开篇便惊艳,一把琵琶奏响“中国第一声”引入全曲,被认为是全场“中国基调”的完美预示,而和《采茶舞曲》的无缝衔接更是让人眼前一亮。7 w5 T5 ?2 q/ q3 p# E3 L
8 O e) `) r* H1 Q 改编此曲的作曲家孟可和吕埕平谈起创作经过滔滔不绝:“这次我们所负责的曲目中,改编难度最大的就是由周大风作曲的这首《采茶舞曲》。原曲是一首浙江传统民歌,曲调婉转优美,节奏轻快,但导演希望让《春江花月夜》无缝衔接到《采茶舞曲》,并配上300名演员进行环湖表演。‘采茶’原曲速率较快,氛围活泼,与‘春江’气质差异较大,针对‘采茶’的特性,我们采取了移植《Bolero》固定节奏型的手法,同时在三遍循环的旋律中,以配器的手段增加色彩对比,为整曲增添一些仪式感,给现场的环湖行走表演一个合适的节奏,也使同‘春江’的衔接更为恰当。在曲末时二者结合,《采茶舞曲》被拉伸开,与《春江花月夜》旋律不停交织交换,推到高潮结束。” v. C9 @& ~- J5 y7 m% {9 s* k/ W# }
如果说“春江”与“采茶”偏向的是民族音乐的创新,那么《高山流水》则是中外文化融合、传承与发展的代表。古琴蕴含着中华自古“天地人”合一的处世哲学,与中国大鼓一起代表着中国音乐文化,大提琴和交响乐队展现的是西方的“独奏与协奏”艺术,与中国乐器的组合恰好体现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及互助。而加入的童声演唱《诗经-小雅-鹿鸣》则是对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最好表达。+ E) k* X0 C9 N. E# A* x# N" H
' p( P2 h. @" |; Y* O 青年作曲家王喆说:“《高山流水》原本就是古琴曲,所以古琴是一定要的,改编时其他乐器的运用就都围绕古琴来考量。古琴的声音安静悠远,从发音原理上来讲属于弹拨乐器,声音是点状的,大提琴的音色优美抒情,从发音上来讲属于拉弦乐器,声音是线状的。这两个乐器,点和线的配合,使得音乐相得益彰,两个乐器的特点能够充分表现出来。中国鼓作为古琴的辅助,丰富了乐曲的音色,增加了古琴的表现力,又特别贴合太极的表演形式,再加上交响乐队,全曲大气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音乐感染力就都表现完整了。”. x8 j+ L$ q5 t6 H.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