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以演唱为目的4 R b: ?+ F1 g4 b6 N5 e* r) R) b
" B9 O& n1 }5 i9 F$ j; s l3 [
如何能把陕北民歌翻译得既能保留其原有的神韵,又能让其得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尤其是讲俄语国家的人民的理解和喜欢,是该书的形成中最困难的地方。2009年,陕北民歌译介首届全国学术研讨会上,孟霞首次尝试着把信天游《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翻译成俄语。“尽管翻译出来了,但无论从文学性,还是艺术性角度来讲,我对自己当时的翻译作品并不满意。”孟霞回忆。时隔三年,第二届陕北民歌译介全国学术研讨会又在西安音乐学院举办,孟霞与俄罗斯同行娜塔莉-察廖娃共同翻译。“我翻译,她润色,显然,从歌曲翻译的文学性上看,译文的质量好了很多。但我们依然觉得这离演唱还有很远的距离。实际在那次学术会上学者、专家们更多讨论的也是这个问题:翻译陕北民歌、研究其译介目的在于什么?”9 x' n. v9 a: l. D7 n7 U9 D
) j+ ~- |' X& p& a “我们的翻译是以演唱为目的的。”孟霞、娜塔莉-察廖娃、刘欣欣三位不同国籍、不同领域的专家一起不断切磋、打磨,让歌词翻译和曲调相匹配,单词音节与音乐节拍吻合,单词的重音与歌唱呼吸协调,体现出歌曲本身诗性特征。“俄语是多音节字,一个中国字翻译成俄语可能会变成一长串音节,要在一拍里唱出很多音节,对演唱者是相当大的考验。俄语词汇非常多样,选择什么样的词最朗朗上口,也是歌唱者非常在意的问题。”拿到书稿之后,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姚青就试着唱了,她认为:“书里翻译成俄语的歌词,符合声乐发声的基本要求,能够实现传唱的目标。” / ?. h0 X! @# H / F t% I. `0 k6 U “陕北民歌蕴含着中国陕北黄土高原深厚的物质文化、观念文化、习俗文化和地域文化。翻译工作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对这些文化元素可译度的把握。”孟霞表示,一方面,译介的目的在于让世界了解独具特色的中国陕北民歌;另一方面,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由于陕北文化、陕北方言的独特性,加之篇幅的限制,无法在歌曲框架下传递全部的文化内容。所以,歌曲的翻译工作可以说是在艰难的选择和取舍中完成的。4 W5 O B# Z) V$ H,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