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可以靠颜值,偏偏要靠才华”,查理-席姆便是这句话的极佳诠释者。这位挪威裔的英国绅士,曾在伊顿公学、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剑桥大学音乐学院接受了最正统的教育。尽管在欧洲有着辉煌的演出履历,但在中国,他作为一位小提琴家的光环被时尚新闻所遮盖,因此9月10日北京音乐厅的查理-席姆小提琴独奏音乐会,给了北京乐迷一个了解他音乐造诣的绝妙机会。4 j7 a( P5 S5 r3 w# T3 H3 I
. w9 x h1 q% M) p6 h 正如导赏嘉宾柴亮所言,独奏音乐会是对演奏家体力、精力、技术和音乐感觉的全面考验。当晚演奏家演出的曲目与之前公布的截然不同:贝多芬《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格里格《第三号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脍炙人口的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虽然没能演奏笔者期待已久的弗兰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和圣-桑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但能现场欣赏又一个《流浪者之歌》的版本也算是弥补了小小遗憾。7 J+ ?4 z3 s2 K9 {# m
; o5 c! \3 b5 m9 O5 b6 D# o
当晚查理-席姆无愧于“时尚宠儿”的名号,身着斜襟收腰西装、九分小脚裤的他青春气息扑面而来,台风稳健站位保守,和大多同龄人的激情四射乃至张牙舞爪相比,简约朴素的查理-席姆可谓是一股清流。! {: l- n0 L4 I3 [4 o9 ^
. }& H' H$ _4 P) } 上半场的“克鲁采”演绎得十分规整,每一弓都可收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教科书。作为和“春天”并称的贝多芬最广为人知的两首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秉承了贝多芬的典型乐思和个人风格,查理-席姆严格遵照作曲家指示,处处可见英国人严谨刻板的性格。冷静流畅的一曲作罢,显示出他多年正规训练的底蕴,但笔者心底却始终如挠痒般期待着什么,觉得这还远远不够。 $ P/ |' i. M+ {' B. G) A 5 W$ C: }/ [& \$ }! ]# S. n6 l 果然,下半场格里格奏鸣曲的一起弓,听众们不禁露出了得偿所愿的微笑,导赏嘉宾柴亮在开场前拿格里格与我国的聂耳、冼星海作比,想来这也是查理-席姆选择这位挪威最伟大的民族乐派作曲家作品的原因:作为挪威裔的小提琴家,张力十足的音色背后是流淌在他血液里的挪威民族性格和音乐。 4 o* S/ I# e4 Y$ r ( i8 {; H1 O" c6 f/ O @ 当晚最后一首作品,查理-席姆选择的是小提琴独奏作品中的不朽名篇《流浪者之歌》,他的引子部分是笔者听过所有版本中速度最快的,少了些许悲愤却增添了洒脱,他的琴声有极强的感染力,即使拨弦和高音偶有失误也让沉浸在音乐中的听众选择性地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