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车延芬(中央民族大学教师):
) k/ i' l/ u# r- e$ y, S1 K$ Y- j0 z, ^
从一个女性的角度看这部戏,我觉得内心非常酸楚,在这个剧情当中,深刻感受到了小小作为一个女性的凄凉。国家解放了,脚却残废了,最后只能是哭着笑。
A; i: ^5 j6 K, {5 F
# {- [8 m2 q5 N6 s( z2 T! v2 B 《解放》全剧结构比较清晰,内容环环相扣,剧情交代非常清楚。它通过两个线索标志全剧,第一个就是说书人,有专家说说书人让人感觉跳戏,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有这种感觉,但是看完两场到第三场我觉得我慢慢适应了这种方式,并且觉得这种穿针引线分布全局的作用反而是一种巧妙的表达方式,而且其中有几个段落,说书人把舞蹈演员不能够说的话表达了出来,让观众理解起来更为通透一些。4 P$ G% T. h7 T I) d$ J
j- {, m, ?% Z; E0 Z 舞蹈方面,每个群舞的段落都是可圈可点的,尤其是舞蹈演员的使用是符合剧情逻辑发展的。每一个段落都具有推动剧情的价值,不是仅仅为了展示。比如女孩子的那种天真烂漫在天足这一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可爱的、天性的、自由的、浪漫的,这是第一场。第二场就是亮脚会,那个抱腿的动作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第三场就是那个凤冠霞帔的小脚,女性们要出嫁了,适婚的年龄,上身要端庄,端住小脚慢慢挪动,不这样不行,裹了小脚以后只能这样运动,所以它既是舞蹈设计,又是剧情逻辑。最后红绸那一段我觉得也非常精彩。解放了,可以自由地婚恋、生活,可以远行了,脚声雷动,动人心魄。
5 d D3 o1 r4 N( n# a& w7 t. V& @
7 u/ ^9 a* H* p' T: q5 I 脚是线索,也极具象征意义,第一个是缠足是一种限制,缠的是女人的脚,缠的是女人的身体,实际上缠住的更是女人的命运。那解放的是什么?表面上看是解放了脚,实际上是解放了女人的身体,更是解放了女人的生活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我觉得这种象征意义的两极就在这一双脚上表达得非常清楚。
" T6 B- Q# z& ]" Y0 e+ Z% r1 {: V% x4 K. K3 w6 x/ j
杨晓华(中国文化报社理论部副主任):1 z+ A# x" ~9 Y- }! y( k# l
; ^' M# x+ p0 B; l 如果说《千手观音》、《一把酸枣》是张继钢导演的才华之作,展示的是艺术手段、艺术风格,在《解放》这一部看似小题材的说唱剧中,展示的是他的深厚的文化情怀,是他的情怀之作。这样的情怀至少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文化之耻的美学清算。如果说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大炮打败腐朽的清政府,是我们在政治上、国防上的民族耻辱。我们在文化上的耻辱是什么呢?大多数学者认为缠足起源于南唐李后主,这样一个在政治上无能,在美学上受到尊崇的人是裹小脚这种病态文化的肇始者。让我们觉得惊奇的是在中国的历史中,没有一个皇帝颁布诏令说女性一定要缠足,而我们这么多人,从精英到民间却如此自觉地接受缠足陋俗,蔚然成风,贻害千年。7 {7 M r& `+ n6 r, W
$ d- M; @0 z: M1 R- `+ { y0 C8 E 如果说孙中山颁布大总统令,劝禁缠足,1949年中国的解放彻底禁绝缠足对这一陋俗进行了政治批判的话,我们对这一文化耻辱的美学批判并没有很好地深入进行,美学的沉渣是最根本、最深层、最顽固的。这么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在我所了解的文艺作品中,有两部作品在集中处理解决这一美学难题上堪称双璧,那就是文学家冯骥才先生1987年写的小说《三寸金莲》和张继钢导演的说唱剧《解放》。9 m6 W( w9 R7 d* u
" L6 u8 H2 h2 U5 _$ R2 E
我的另一个感受就是一位东方艺术家和他的主创团队,通过艺术方式对人的解放这一关系到人类命运尤其是民族命运的重大主题的探索和表达。马尔库塞的哲学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就叫解放美学,马尔库塞批判的是高度发达造成人的异化、单向度、片面化的资本主义。要解决这种问题马尔库塞认为应该进入人的感性领域进行深刻的文化和美学批判,从而塑造新感性。其实马克思的解放哲学中也内在地包含了解放美学这样的主题。《解放》所做的正是这样一种面向自由人的社会理想的美学批判。《解放》在最后高潮把一个个体生活的遭遇引向集体的文化遭遇,把一个个体生命的苦难引向一个群体的时代性苦难,把一个个体的悲怆引向历史的妇女的整体悲怆,把个体的身体解放引向了族群的民族的精神的解放。这样一个推进的结果是不是意味着作者在这个地方有意识地呼应了政治解放的主题呢?即使创作者把这个理解为政治解放,这个政治解放之所以为我们所拥护、赞成、爱戴和歌颂,是因为它充满着深深悲悯,饱含着对个体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热情颂扬。
1 x7 c1 T2 i5 P! V, s) @( i3 T
1 @/ \! Q5 L/ p1 V8 g 龚应恬(剧作家、导演):
3 @1 o+ f6 @: J
% K4 S2 x+ h2 F( L2 o5 T 这个戏接近完美,给我带来强烈震撼。为什么能达到这样一个高度?首先,我觉得是伟大的山西民间艺术成就了它,它运用的民歌、民间手段无一不是山西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延续下来的精华,用在这个作品里边,使得张继钢导演能够站在一个巨人的肩膀上舞蹈得非常自由、流畅,所以我觉得它首先是山西民间文化成就了这部作品。
) d% ?3 F) f3 ?' [, b0 `8 T1 U& A! X9 a8 j
第二,这部作品的创造性艺术样式。说唱剧以前没听说过说。我是学舞台剧出身,是热爱戏剧的一个人,我想我们舞台的样式比起西方那种自由的样式而言还要更丰富一些。说唱剧大大拓展了舞剧的内容,这种新样式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创立一种语言是最难的,创立舞台样式更难,我们太需要这样的新样式。
) Z: Z. W/ x: V# Z0 ]& R) [: x% x2 `& {4 u3 M2 w
第三,这部戏没有回避文艺作品最核心的问题。现在我们看戏经常出现一个问题,故事很热闹,样式很新鲜,但是唯独缺少了一样东西,就是人。这部戏就是从人的角度讲故事,讲得生动,讲得透彻。所以它有足够的生命力经得起观众对它的检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