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小海豚听障儿童合唱团”的志愿者杨老师至今仍记得一年多前合唱团刚成立时孩子们的样子:羞怯、胆小、没有自信,说话很小声,当老师要拥抱他们的时候,他们躲得远远的。
' c; G9 |8 r. u( p9 {" U+ h7 V2 r- D' U
在今年7月8日,俄罗斯索契当地时间中午11:30,这些孩子们站在了“世界合唱比赛”的舞台上活泼欢快地歌唱,与之前的样子判若云泥。他们的歌声还向大家证明了一件事情:听障人群同样可以放声歌唱。
+ c0 J. r* @2 T, x+ a* [
: j$ J# ]/ I7 @" k% w/ x# Z 从无声世界把耳朵叫醒2 s, `( d9 O/ A; a3 f
% K% f- \- ^, b
小海豚听障儿童合唱团成立于2014年11月8日,所有小团员都是由先天失聪、随后经过手术佩戴人工耳蜗的听障儿童组成,这里面年龄最大的孩子12岁,最小的只有7岁,团里的老师,全部是无偿为孩子们服务的志愿者,有来自艺术团体的演奏员,有音乐院校毕业留学归来的毕业生,有在新闻媒体工作的编辑记者……正常的孩子从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感受声音,这些孩子是从佩戴上人工耳蜗的那一刻才能用声音感知世界。天津音乐学院毕业后留学英国的志愿者老师张欣告诉记者,孩子佩戴人工耳蜗的听力比助听器要好一些,大概能达到正常人的70%左右,但是他们听到声音的效果还是和正常人有所区别,就如同我们在水底听到声音的效果差不多,而且很多孩子由于之前很少听到声音,听到的音乐更是少之又少,所以他们对于音高、音准完全没有概念。
, A# ~; o% u& u# W# p m" A+ S, i3 r8 e7 Q
合唱团成立之初,志愿者老师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让孩子们对音高和音准有一个感性认识。刚开始,老师一遍遍地教,孩子们只是瞪大眼睛看着老师,然后就大哭起来,告诉老师他们不知道怎么唱这个音。为此,志愿者老师们采用了“听力+视觉+动作”的方式,运用奥尔夫、柯达依教学法让孩子们从基础学起。8 ~7 J9 l4 r0 r/ Y, U7 Q. I
, L) K) N* k- ?" Z- ?+ c
杨老师说,光是教简单的“do”、“re”两个音就花了一年的时间,音符的感觉传到孩子们的耳朵里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需要老师耐心帮他们建立起音高的概念,每一个音都需要老师反复教反复练,直到他们唱准为止。比如教高音,老师就会把手举得高高的,教低音就蹲在地上,让孩子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一次,杨老师在教一个小男孩寻找大声唱歌的感觉,孩子一直不敢放声,她耐心地教他想象在对面楼喊“妈妈”的感觉,喊着喊着,孩子突然大声喊出了“妈妈”,杨老师高兴地告诉他“就是这个感觉”,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信。现在,志愿者老师们每天会排好班,在微信上解决孩子们在家练习遇到的问题,每周六大家再集中起来训练,面对面共同练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