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 I$ ]- g. J1 w1 K% D 相较于《茶花女》、《弄臣》《阿依达》等脍炙人口的威尔第歌剧,《西蒙-波卡涅拉》无论是知名度还是上演率都远远落于其后。郑明勋首次指挥《西蒙-波卡涅拉》至今30年,每次执棒都能产生新的反思和理解,他说他从总谱中看到了威尔第的人生,那实际上也正是他的人生追求和情怀。随着年龄日长,据说郑大师常受腰疾困扰,对于指挥整部歌剧的邀约慎之又慎,或许也只有《西蒙-波卡涅拉》等为数不多的几部歌剧能让他毫不犹豫地出山吧。
此次献演的是音乐会版,少了庞大的舞美,但其精致程度却丝毫不打折扣。由于视觉上的支点减少了,观众更多地关注音乐本身,也对表演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这支漂洋过海的庞大艺术团体而言,以音乐会版歌剧亮相,亦是对实力的自信。果不其然,斯卡拉歌剧院以几近完美的表现震撼全场。 $ \% k7 ^9 y) y & ?3 i5 k% M6 p' \- r3 e 正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当晚的主演各个都是强中之手。男中音金圣泽兼具充满戏剧张力的中音和难得的恢弘高音,男低音德米特里-贝洛萨尔斯基无论是声线还是表演都使费耶斯科的形象令人信服,女高音卡门-吉安纳塔西奥音色温暖,演绎深情动人。令人惊喜的男高音法比奥-萨多利,他以一首幕后演唱的阿多尔诺小夜曲《没有繁星的夜晚》登场,先闻其声已被折服,再见其人发现他竟是2013年《阿蒂拉》中国首演中弗雷斯托的扮演者。几年不见,腰围渐长,高音也更收放自如,充满金属质感,仿佛毫不费力,出口即成华丽乐章。剧中第一男主角西蒙-波卡涅拉的扮演者也叫西蒙。刚满三十的西蒙-皮亚佐拉音色圆润而细腻,在表现忧郁和内心纠结的部分尤为出色,但面对性格复杂而多面的剧中角色,在人物刻画的层次把握上略有不足。整场演出不借助任何道具,但情节的连贯性却通过入木三分的表演有机统一,理解剧情毫无压力。无论站在舞台的哪个角落,哪怕与观众之间隔着人数众多的交响乐团,每个人物的声音仍然准确无误地传递到音乐厅的每个角落,此非超强的个人能力所不能及。 0 D# E$ v0 I8 I; U) K5 ~+ W ) {* C ^0 ], J1 k8 S% ?2 } 主角的出色发挥还需配以势均力敌的交响乐团和合唱团,方能爆发出最强的能量。在指挥家郑明勋的棒下,斯卡拉歌剧院交响乐团真正做到让音乐服务于戏剧,不喧宾夺主。每一个乐句、每一个呼吸都恰如其分,弱奏的演绎尤为精湛。依旧全程背谱,动作幅度很小却明晰到位,郑明勋这种极简而低调的风格,总能点石成金。序幕的音乐被处理得较为舒缓,夜晚的静谧和海风徐徐的景象如歌如诉地倾泻而出,埋下了悲伤的种子,又定下了温暖的基调。88人的合唱团以纯熟的发声技巧、绝佳的音量控制、丝丝入扣的情感表达,让声音流动在1900多座的东艺音乐厅内,仿佛激活了空气中的每一分子,令人惊叹不已。, \+ H. }3 c7 o. L
( u- T: b/ F( e: [- e }$ U# M* F
剧终的十秒定格后,当指挥意犹未尽地放下双手,延绵不断的掌声和呼喊声说明了一切。, j- f' s w" _6 }. k p: j6 w
4 y# O! s& H8 a8 K,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