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江花月夜》8 d, Y$ U. k8 d5 j, s5 c% N3 }: W6 {
8 M& I& \4 v _" u 如我国著名的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典型的用其独具韵律的旋律融诗、画为一体的优秀作品。它似一幅长卷的山水画,将多姿多彩的每个画面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体现了我国传统艺术中描写和审美的统一,它由静而动,由动而静;由远而近,由近而远;以景抒情,情寄于景。而这些写法与绘画艺术中的山水派和中国古代诗词的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些艺术形式中,作品的中心或高潮强调层次分明又有联系,追求主题有水到渠成的铺垫过程,对于作品的诗情画意,力求“引人入胜”。比如乐曲的第一段江楼钟鼓的主题初次陈述是时,就明显地觉察到旋律进行中前后乐句连锁传递的特点,这种前句尾接后句头的手法,清晰地表现了艺术形象的来龙去脉,使其“形”既实又虚,远近、动静皆在其中。又如前面谈到的“合尾”,在作品表现过程中起到了贯穿统一的作用,当它每次出现时,以缓慢的速度,渐弱的处理,好似人们在听到、见到“箫声、鼓声、明月、花影、云水、渔歌、洄澜、桡鸣、归舟”等不同情景时,都发出“祖国山河真美好啊”的赞叹声,泛起共鸣。再如对作品主题的变奏,使用率在速度和力度上的变化,致使人们对这些重复和变化重复的主题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又未识”的新鲜感。所有这些,作品都起到了对情景画面描绘的联想,这种联想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直观表现和审判,而是借用人们对传统风格的印象,运用生动、鲜明的概括,来引发象征性的艺术感受。
* {# C1 x ]9 w. g A0 k: |/ |( d2 C, r4 F0 V) H! C& j
这首乐曲很好地将诗情与画意融合在音乐中。光从乐曲的小标题,就可以看出浓厚的诗意了。乐曲成功地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样的诗意又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中国古代山水画那种清新秀丽的风格,使人眼前浮现出江上和风轻拂、微波荡漾的美丽夜色,心中充满了甜蜜而愉悦的感觉。无疑,它具有的“乐中有画,画中有乐:歌中有诗,诗中有歌”的强烈艺术感染力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中的诗画意境。而中国一首首赖人寻味的古曲就是在质朴的深沉、典雅的明丽、柔美的清逸、细腻的拙直中体现中国文化最为深厚的底蕴——“天人合一“的思想。% v. v% r- Z, \' g" k# I" ]
" u: _# [5 N% `1 [" ? 了解了中国音乐的特色后,我们在演奏和欣赏这类乐曲的时候,就可以结合诗画的特点来更好地表现和体会中国音乐了。
5 m! S' F+ J4 l- ], o( }
$ }4 t. u/ j2 L, E) Y# { 比如由民族器乐曲《春江画月夜》改编而成的钢琴音乐《夕阳箫鼓》,在演奏这首乐曲之前,我们就应该先了解它的背景,先去体会一下其原作的感觉,再带着那种诗画意境去演奏。
5 e3 G, t8 D% Q5 C; C' i5 x3 J7 g5 c5 m! ~7 z. {; L* w* {/ J- h& S y6 |
如引子部分,节奏自由。开始节奏是疏而密的同音反复,是鼓声,后面在不同8度带下行装饰音的同音反复,是箫声,两者之间的反向琶音旋律和结束之前的华彩,使人联想起江面水波的荡漾。钢琴通过对琵琶、古筝、箫的模仿,目的在于为我们展现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色:轻柔的暮鼓送走了夕阳,悠扬的箫声迎来一弯新月。柔风吹,江水荡,两岸山影叠翠。引子一开始,就应把人带进笛声悠扬的黄昏景色。而我们为表现这一优美的诗情画意的黄昏景色图,因此,弹奏事特别要注意用肩、背、臂、腕几个重要部位的松弛状态,在手指接触键面的大小与下键速度的快慢上,要灵活变化,双手交替演奏时要衔接自然,以使声音均匀、圆润、流畅,同时注意气息的贯通和由静而动、由动而静、由远及近、由近致远的力度、速度的变化。从而将民族音乐中的独特韵味表现出来。/ y/ A" X3 g( S' {2 ?& j2 n7 @& x
4 l% R2 G" m" M. @. ] 综上而言,我们在演奏和欣赏一些中国的音乐时,只有了解了其中的诗画意境,才能更好地表达和演绎其真正的韵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