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67|回复: 3

[作曲家] 杨玉成:我挚爱的草原天籁

[复制链接]

975

积分

9

听众

424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975
924177110 发表于 2016-9-27 06: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玉成:我挚爱的草原天籁
0 {3 _8 H; {% L/ H4 Z  Y
0 M4 Q' a( q: g' B1 k9 m7 e  说起草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杨玉成可谓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从杨玉成的经历看,他可谓是个多产的学者,现已出版7部专著,发表了40多篇论文,录制了上百部音乐资料,发行了9套光盘,承担和参与的课题有20多项,杨玉成还是内蒙古大学文科教师中最年轻的博导,他的《表演、文本、语境、传承——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研究》一书获中国音乐最高奖——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银奖。他还是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刚刚不惑之年,他就实现了许多人一生都难以实现的人生梦想。
; J. D) E) t4 S
8 B" ?3 Q  T/ ]( ~1 e6 h  第一次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校园里见到杨玉成让记者很惊讶,这个身材有些微胖,长着一张圆圆的娃娃脸,洋溢着孩童般灿烂笑容的男子,让记者怎么也无法与教授、博士生导师、音乐学院副院长、那么多科研成果联系起来,一般有如此成就的人大多是年过半百、头发花白、架着一副老花镜的样子了。而杨玉成挎着一个单肩包,步伐轻盈,精神十足,与人交流脸上总洋溢着笑容,他的欢乐能感染到周围的人,完全就是一个阳光大男孩。我惊讶的嘴巴张大的状态停顿了好一阵子。( c* ?. }  L9 J& u% l/ \8 C
5 X4 y9 e3 [8 I
  从草原到祖国首都
# \& n& P0 S& n0 G! |& U7 j+ p' o/ Y( _+ G5 O1 w" L# V% ?/ ~
  1973年8月,杨玉成(蒙古名博特乐图)出生在哲里木盟库伦旗南部的一个名叫道老都嘎查的小村庄。+ {. V/ g6 S! w( L% E3 e8 V& m

7 M8 h0 e0 |( j; F2 e  杨玉成(以下简称杨)可谓是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里,父亲是库伦旗乌兰牧骑队长,在音乐方面很有作为,图力古尔木兰等很有作为的歌唱家、音乐家都曾是他的学生或者团员,父亲十分热爱音乐,在乐器演奏方面也样样精通。爷爷在音乐方面对杨的影响很深,会说书还会拉四胡的爷爷年轻时还是名安代舞高手。母亲会唱很多的民歌还会说很多民间故事。杨玉成家是村子里第一个买上收音机的人家,收听收音机成为了全村人的娱乐活动,每到中午几乎全村人都到杨的家里收听收音机里播放的说唱节目。" Q0 s7 v, f" I' {7 h1 f

1 O5 {0 s. Y' P4 P+ E  听故事、听说书是杨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也是每天晚上的必备项目。杨回忆道:“在村子里还没有通上电的时候,一到晚上家里所有人都躺在被窝里,因为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可以紧挨着母亲。由于条件艰苦,家里只能在炕桌上点一盏羊油灯,就在这昏暗的灯光下,母亲给大家念书、讲故事,我每每都是听着故事入睡,回想起来太幸福了”。在家庭的影响下杨从小就酷爱音乐和各种民间故事,这是他未来成为一名杰出的民族音乐研究者的垫脚石。
9 t0 `- f! }0 [% f# J
& r. |+ M6 G6 D  ^5 ]/ T* Y- e& f  杨是在村里读的小学,那时教学条件不好,一个学校也就三到四个老师。一到五年级的学生都挤在一个教室里上课,老师给一年级的讲课时其它年级就自习。有农活的时候老师还要抽出时间干农活,所以经常就是半天上课半天玩。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5

积分

9

听众

424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975
 楼主| 924177110 发表于 2016-9-27 06: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家离上学的地方还是很远的,中间横跨着一条河,冬天的时候可以滑着冰直穿而过,夏天就只有老老实实绕着河走,这么一绕就多出三到四公里的路程。上学路母亲只在开学的第一天陪杨走过一次,之后都是与小伙伴们结伴而行,路上嬉笑打闹欢歌笑语时光是那么美好,一点都不觉得远。杨虽然是家里年纪最小的,但是农活干的一点都不少,可无论是上学路上还是干农活的时候,他心里惦记的就是听说唱,这是他最大的爱好。只要一放学他都是跑着回家,生怕错过了中午十二点到一点收音机里播放的故事,听完了又向学校飞奔而去。如果中午没有听上,晚上回去一定要让妈妈复述给自己。# w3 ]( g6 N0 e

( b3 M: L5 l! R1 G& h  小时候家里有两把四胡,还有其他的几种乐器。在还未上小学的时候杨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件乐器——一支笛子,这是自己亲手做的。父亲一次从南方归来带回一把油纸伞,伞柄是竹子做的,他把伞柄拆下来在上面打了眼儿就变成了自己的第一件乐器。从这把乐器开始,杨的音乐之旅正式启程,之后又和哥哥学习了吹口琴。6 F9 R9 v0 b5 G+ H
6 q1 {' H) w3 t1 j) g* }
  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杨转学到了旗里的实验小学,由于是插班生没有空余的地方坐,父亲给带了一个桌子,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到了这里才发现以前自己在村子里所接收的教育与这里差距太大了,学习成绩怎么也赶不上。老师想让杨复读,可父亲反对坚持要他继续升学,在父亲的坚持和鼓励下杨完成了小学学业。从小接受蒙语教学的他,汉语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差,与旗里同样是蒙语授课的同学的汉语水平差距甚远。杨说:“每当上汉语课时,同学们就想方设法让我读课文,我那蒙古调子读的汉语课文一出,全班便哄堂大笑。那时很小,同学们的取乐点让我倍受打击,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而是越催越勇,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练好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5 x, t, F# Q8 U. h  }+ v
' o3 w( y7 W2 g  {! t* W% e
  转眼间就升入中学了,出乎所有人意料杨成为了班里的尖子生,每门课程成绩都很优秀,虽然很多精力用在了学习文化课上,但对音乐的热爱让他始终没有放弃过学习音乐。杨开始学习手风琴,也是在此时他开始接触流行音乐,尝试用各种乐器演奏。杨就像上了发条一般,学习劲头很足,文化课和音乐方面的成绩都很突出,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高中,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组建了自己的第一支乐队,在当时号称是库伦的“小虎队”。在学校的文艺队里杨可谓是全才,唱歌、跳舞、演奏、写词、谱曲他样样都会,成为了学校里的大明星。他写的好多歌曲在学校里广为传唱。在当时他的打扮也是足够时髦,留着披肩的长发,衣着超前,是学校里的时尚先锋。这样在学校里叱咤风云的人物文化课成绩始终在全校排名前三,这让好多学生真是又爱又恨呀!
5 l9 M, a  y5 N+ M) S* w+ l, C2 m
9 v! ^6 n' \% s& N) u  高中3年的生活可以用“精彩”形容,因为成绩优异学校决定保送他到内蒙古师范大学蒙文系。但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放弃了这次保送的机会,这让一直都支持他的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对他大发雷霆,可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次机会。因为他想学音乐,他挚爱音乐,他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定能顺利考上大学,就是这份对音乐的酷爱和对自己的信心,让他一直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行,从不犹豫,毫无动摇。
; m3 I: n6 Q$ O  Y9 F, I) @
& E  |. ^0 A8 C/ O+ C2 K  1991年他顺利考入了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期间接触到了很多流行音乐,开始练习键盘,大二开始组建乐队,在歌舞厅和夜总会演奏。到了大三杨已经算得上是一名出色的键盘手了,从小与音乐的接触培养了他好的乐感,使得他接受新音乐元素的能力特别强。1995年杨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音乐表演和对学术上的追求他都没有放弃过,1998年考入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松波尔教授。同时他的表演舞台也越来越大,常常与著名的乐手合作。他还学习了电脑音乐制作,发行了很多磁带,还制作过内蒙古电视台春节晚会的音乐,真是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他将对音乐的酷爱和对学术的钻研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相互促进更能融会贯通。虽说杨在嘈杂的夜总会演奏,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钻研学术的那颗安静的心。2001年以《胡仁-乌力格尔音乐概论》(13万字)获硕士学位。2002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民族音乐学家乔建中、乌兰杰、萧梅,研究方向是中国传统音乐,这是他音乐研究的一个跳板。% B2 c" @3 C6 O
8 r# d, q- _) E/ E' q
  读博期间的生活是比较艰苦的,为了省钱,无论多远杨都骑着自行车去上课,虽说条件艰苦,可他所学到的知识和老师给予的恩惠是多少财富都无法换取的。杨回想起了当时去老师家上课的情景,他说:“我是最幸福的学生,去老师家上课,常常都是准备好各种好吃的,每次都是先让我吃得饱饱的再上课,要不就是上完课了带着我大吃一顿”。说道这里,他很激动,双眼充满怀念和感激。杨学习很刻苦,经常是图书馆开门的时候去,晚上关门的时才出来。他说考博面试还很有戏剧性:“面试时我给导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表达自然,有自己的想法和对学习方向明确的规划。虽然汉语表达还是没有那么流畅,但丝毫不影响我展现真正的自己。刚刚面试完就有教学秘书紧跟着出来,说导师们对我的表现特别满意,问我外语能考多少分,我回答估计也就二十多分,教学秘书说努力一下考上30分就没有问题了,我心中乐开了花,回去抓紧学习外语。最后,我的外语考了54分,毫无疑问地进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讲到每一段杨都流露出快乐的神情,无论是顺势还是挫折,没有看到他沮丧,只有坚定的眼神。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5

积分

9

听众

424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975
 楼主| 924177110 发表于 2016-9-27 06: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伴我成长的说唱艺术开始, q" W1 z! Z% ^

8 y# q2 Q  U- x9 L5 H$ ~8 b  学习期间杨做过很多方面的调研,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家乡的说唱艺术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他说:“本以为可做调查的内容很少,可老师说:‘你不要以为没有,只有做了调查你才会知道,越是熟悉的东西越不会注意。’”进入实地调查后杨遇到了很多困难,当时正处在说唱艺术的萧条时期,从事说唱的艺人也没有几个了,即使找到艺人也不知从哪里下手做调研。经过长时间的摸索终于找到了线索,随着继续推进才发现说唱艺术是多么庞大,这让杨很兴奋。伴他成长的艺术没有消失,他也不会让它消失。杨以家乡的说唱艺术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内容,整整36万字,诠释了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的真谛,从此科尔沁传统的说唱艺术受到更多的关注,也加强了保护和传承的意识。显然这不光是一片博士论文,是一个孩子对家乡艺术的热爱,更是对家乡的爱。9 T4 m& A8 X+ ]; `) I
2 {& M" I( I: j; h8 |$ q, q
  用事实说话是杨一直坚守的原则,所以做田野调查是必不可少的的工序,在那时他没有录音笔、摄像机、照相机等先进设备,只有托朋友从国外带回来的装磁带的录音机,就这样一个录音机陪他走过了多少地方,拜访了多少民间艺人,挽救了多少即将逝去的说唱艺术。3 n( x; A" u% ^$ x

/ r1 ]/ ]- C. r2 z2 s  杨说:“记得有一次我要去做田野调查,本以为最多一个星期就能结束,去批发市场买了三四十盘空白磁带,四五盒的五号电池,几件换洗衣服,背着很沉,就开始做调查了。走访了数十名说书艺人、歌手。获得了大量珍贵的乌力格尔、叙事民歌、好来宝、四胡音乐资料。这一调查就是20多天,在这期间我没有换过衣服,也没有洗过头发刮过胡子,就像从深山里跑出来的野人一样。当我完成调查回到扎鲁特旗旗政府准备住宾馆的时候,服务员坚决不让我进,以为我是流浪者,我解释了很多可他们就是不相信,没有办法只能给旗长打电话,把我的博士证书等能证明我身份的所有证件都拿了出来,这才让我住了下来,这段经历我是忘不了啦。”虽然在讲述的时候杨的语气就像在讲一件有趣的故事一般,但可以体会到他做田野条件的艰苦和他的专注,甚至被以为是流浪者这对于他来说都没有什么,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挽救了即将逝去的艺术。  o4 W% w# O+ }3 Z7 e
5 }+ B; L% @* b7 @. k. k
  回去之后杨就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杨说“还记得刚入学时,大家都认为我能写一封信就不容易了,可我就是不服气。有一次我看电视,姜昆的学生大山,在访谈节目里说到:老师教育他在说相声的时候不能像外国人在说相声,不能用不准确的表述来取悦观众。虽然他是个外国人但必须说得像中国人在说地道的相声,讲就要讲得地道做就要做到根本。这让我感触颇深,自己虽然一直接受的是蒙语教育,但是要用汉语完成我的博士论文我就要完成的漂亮,不能给自己找借口降低标准,不能让人瞧不起我,不能通过我瞧不起我的民族,我得像个蒙古人,要有魄力、有毅力、有决心。”为了锻炼自己的文字功力,杨抄过好几本书,这既让他写一手好字,又加强了汉语语感,同时还得到了许多文献资料。就这样坚持练习了3年,杨的汉语写作能力突飞猛进,最后他用自己的博士论文证明了自己,整整36万字,震惊了所有人,那个入学时被人们看做写封信都困难的蒙古族小伙子,用36万字的博士论文向世人证明了自己,论文还被评选为优秀论文。一个从小接受纯蒙语授课的学生在人才济济的博士生里用汉语完成了优秀的博士论文,他要付出多少努力,承受多少压力!
# ]5 V' W* f0 `1 W2 j* B0 |4 V+ b" N/ T" @" j; l! `! n
  抢救蒙古族英雄史诗义不容辞
7 a; l" P- n( w/ G5 D! w3 c& x& \' p! t; n% T' S
  回到学校后杨又开始了他的教学工作,创建了民族音乐学系、内蒙古民族音乐声像资源库。2005年接到了国家课题——英雄史诗音乐的成就保护及研究,随之开始招募会唱史诗的民间艺人。第一个招募到的艺人是伊丹扎布,之后是扎拉森,再后来有布仁初古拉史诗艺人。招募来的艺人杨都要给安排住所、生活用品,大到房屋小到杯勺,都由杨一手操办。学校里给杨分的米面杨都要再分给这些艺人,就这样开始了英雄史诗课题的研究,创建了内蒙古民族音乐声像资源库,开始录音和田野调查的工作,收集了大量珍贵的音像资料,2007年出版了《蒙古族经典民歌鉴赏》。1 a* _* z; ^! V' c0 g- @
! G- C+ A) N+ W& g
  2007—2008年杨在上海音乐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萧梅教授。此时杨的汉语表达能力已经流畅自如了,在竞争博士后进站时萧梅教授还十分担心他的表达能力,担心他肚子里有学问讲不出。进站演讲时杨娓娓而谈曲尽其妙,让在场的所有教授都交口称赞,更让萧梅教授赞他是语言天才。其实哪里有天才,都是通过成倍刻苦练习才得到的。2 U- [0 v( b: k) U1 z  g

6 C  k" w' I7 m6 _$ ~# z  2010年杨被调派到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工作,在这里他继续着蒙古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的工作,这成了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将这些音乐录制成磁带、光盘、音像资料,让所有人都能看到、听到,实实在在地让那些将要被埋没于历史长河之下的蒙古族宝贵的音乐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这些民间艺人若不是杨将他们发现,那些珍贵的蒙古族音乐就真的成为绝唱了。7 j5 H2 l" [4 c% @2 e
# K9 c4 i. P5 {; s
  很多说唱艺人因为杨命运也随之改变,比如莫德根大师,在杨发现他之前竟然住在别人家的门房里。这让杨心痛万分,他四处奔走为莫德根大师争取住所,终于在他的努力下政府为莫德根大师批了一块地,可是问题又来了,有了地可盖房子的钱从哪里找呢。这期间经历了很多波折,才将房子盖了起来。这时,杨脸上洋溢出的是一份欣慰的笑容。杨说:“有一次莫德根大师给我打电话,在电话那头激动的说:‘博特乐图啊,我住上房子啦,我住上大房子啦。’老人的声音有些颤抖,我的心也跟着颤抖。我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说到这里,杨的眼睛湿润了,关照这些艺人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的喜怒哀乐都牵动着他的每一根神经。杨还为莫德根大师申请了国家级传承人,他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他改变了一批人的命运,他也改变了蒙古族音乐的命运。( C; L0 c. c( Q
: L7 g  A* g5 ^7 ?' d8 s
  远去的绝唱: l6 |& T# V  N& h2 T& P
0 W% d( ^/ C& z6 r; Q" G6 `
  如果说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游牧时期的产物,是人类抒情型音乐风格的最高典范,那么英雄史诗是从蒙古族远古时代延传而来,堪称蒙古族英雄主义精神的渊薮,体现了人类叙事型音乐方面的伟大成就。蒙古族草原音乐文化时期既是长调民歌的时代,同时也是史诗的时代,浩如烟海的长调和史诗传唱于整个蒙古地区,成为草原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贯穿于蒙古史诗中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积极乐观的思想面貌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以及高度发达的技艺,可谓蒙古族文化艺术史上一个辉煌的丰碑。( R- l+ g3 Z* o- I9 {: g

( D+ D; K8 U8 D, u: v% r5 W4 ]  蟒古思因-乌力格尔,流传于科尔沁一带的地方性英雄史诗,“蟒古思”意为“魔鬼”,“乌力格尔”为“故事”,“蟒古思因-乌力格尔”便是“魔鬼的故事”。讲述天神下凡脱胎人间的勇士迅速成长,在勇士——把秃儿以及天神的帮助下消灭恶魔——蟒古思,保卫家园,捍卫和平的故事。蟒古思因-乌力格尔说唱艺人称为“抄儿奇”,用抄儿或胡尔(胡琴)作为伴奏,以自拉自唱的形式进行说唱表演。其唱词为韵文体,后来也出现夹杂散文体的说唱形式。蟒古思因-乌力格尔是由数十部互联结又相对独立的史诗串联组成,形成庞大的史诗集群。其曲调共9套,20多首,在口头演述当中能够自由变化,衍生出无数变化体。
/ z  _# A, r$ O) w8 m, K
1 z# i, F. s( f8 c" f  杨回忆起了他与《蟒古思》,他说:“2005年开始,我奔走于科尔沁各地寻找英雄史诗。偶然从电视上看见有个叫布仁初古拉的艺人在抄儿琴的伴奏下说唱《十二个头的阿尔扎克蟒古思》,其独特的风格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但我不知道他是否会唱完整的蟒古思因-乌力格尔。我打听到他住在宝龙山镇,于是赶赴科右中旗打听到他的电话,与他家人联系时才得知他正在扎鲁特旗参加说唱艺术比赛。我当即通过在扎鲁特旗的同事,与他通话并约好比赛结束后到呼和浩特相见。2006年8月25日晚,我在呼和浩特火车站接到了布仁初古拉。第二天对他进行了简短的采访,结果让我欣喜不已——他能够完整地演唱被学界认为早已失传了的‘十八部蟒古思因-乌力格尔’!”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积分

33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0529
good 发表于 2016-9-27 06: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部史诗的录制工作很快结束了,之后杨在师大举办了一场专场展示会,请内蒙古音乐学界的知名专家前来鉴赏,并召开座谈会,商谈进一步的保护措施。专家们对布仁初古拉的表演以及蟒古思因-乌力格尔给予很高评价的同时,纷纷献计献策,让杨向学校和自治区相关部门汇报,尽快采取进一步的保护措施。
: b, ~- \5 s  `" R1 T1 s9 o0 b4 `- T. i3 P3 j( u
  2006年11月内蒙古师范大学聘请布仁初古拉为校兼职教授。在接下来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一方面继续录制“十八部蟒古思因-乌力格尔”的第二部和第三部,另一方面以“科尔沁潮尔史诗”的名称积极向自治区和国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7年,“科尔沁潮尔史诗”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成功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仁初古拉也被选定为该项目国家级传承人。同时,布仁初古拉被内蒙古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宣布为“潮尔史诗艺术大师”。* F7 I/ q* H9 Q! G$ V( f3 C
4 O: R1 G/ d$ C. q
  但不幸的事情来临了,2008年春天,布仁初古拉被查出患有胃癌。突如其来的病魔,使他很快丧失了演唱能力,于2008年8月28日,这位承载着21部史诗的杰出传人,与世长辞。对于布仁初古拉的离世,让杨悲痛万分,一个唯一的传承人,一个与自己并肩作战的人,就这样带着他的绝唱离世了。这让杨更加认识到保护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不能让自己再看到下一个怀揣着蒙古族传统音乐的艺人从他眼前消失,他不允许再有蒙古族传统音乐成为绝唱。5 V' K  q$ J  m9 U0 F
/ @9 z+ w- e7 _
  布仁初古拉是十八部“蟒古思因-乌力格尔”的唯一传承人,这些史诗短则8个小时,长则30余小时,其篇幅规模堪与《格斯尔》、《江格尔》媲美,而且形成了体系化的曲调体系和艺术表达形式,可谓是蒙古族第三大史诗。同时,布仁初古拉的演唱将民歌的抒情性与史诗的叙述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其演唱具有细腻委婉、深沉凝练的特点,从而成为21世纪为数不多的保持科尔沁史诗古老演唱风格的艺术家之一。在呼和浩特的近两年时间里,布仁初古拉住在杨办公室隔壁,他们朝夕相处,曾计划用10年的时间,全面传承和恢复这一珍贵的濒危体裁。然而,病来如山倒,21部史诗只留下3部,布仁初古拉便匆匆离开人世,“将这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传承给下一代”的美好愿望从此终止,而这一失而复得的千古绝唱,再次离世人远去。按照布仁初古拉的愿望出版的个人演唱专辑《远去的绝唱——穆-布仁初古拉科尔沁潮尔史诗、叙事民歌演唱专辑》,于他逝世一个月之后出版。% M' m9 h) p/ P. r( t0 ^3 A

) c- _& E) Y, G1 Z( O  人亡艺失,绝唱远去,这一蒙古族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是无法弥补的。杨说:“布仁初古拉的经历启示给我们至少两点:一是那些融入了千百代先民智慧与情感的传统无形文化载负于活着的传人,因此保护了传人便保护了文化,传统文化的保护要以人为本;二是无形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片刻也不得迟缓,任何松懈怠慢,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我们要以‘与时间赛跑’的精神和自觉,对传统艺术杰出艺人和濒危体裁进行及时地发现、发掘和研究,及时采取抢救和保护措施。”2 A- ~# T: H) Y, H. v, f

5 s$ Y, q" `/ Z3 [9 h4 {. ~  传承与研究工作的探索
4 p5 |! X5 v! X, x( D5 \9 ]9 m- F
: E3 ^' t# Q9 D1 g' ?  为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内蒙古民族音乐,杨创建了内蒙古民族音乐传承驿站、民族音乐传承班、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承中心、内蒙古民族音乐声像资源库、内蒙古民族音乐家口述史资料库、内蒙古民族音乐学网,以及发行了内蒙古民族音乐典藏系列光盘。等等这些都是杨为了保护和传承内蒙古民族音乐所做的贡献,在他看来这些都才是一个开端,要做的还有很多。
. F  H  L5 Q) T" ~0 L* d; l" t4 O5 L7 A# h
  传承驿站于2011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有专门的工作站地,至今已有44名传统音乐家进站工作。说到传承驿站和传承班的成立杨很高兴,他说:“成立驿站的目的是请优秀的民间艺术家、珍贵体裁、濒危体裁和风格的传承者,进‘站’工作,进行专门的传承,并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进行专题研究。传承驿站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关注濒危乐种、珍奇乐种的传承人,如有必要,采取应急措施,将他们直接请进‘驿站’,及时进行抢救、保护、传承。传承驿站的实际意义是:录制保存了一些艺术大师的珍贵资料以及大量珍贵体裁与曲目;活态传承效果显著;孵化课题和获得直接成果。民族音乐传承班的开设,不是对民族音乐常规教学的重复,更不是否定。在过去几十年来在民族音乐常规教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是我们宝贵的资产。常规班和传承班应该成为民族音乐教育传承两条干流,它们应该并行并彼此互补互动。”* b* {" C- v/ |5 v

% j0 v- s- [# w: |5 O$ X  杨注重将理论性的东西恢复到传承保护的实践当中,用事实说话,用实实在在的东西展现他的研究成果,将民族艺术以实体存在的形式传承。他的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承中心是兼具教学、传承、研究功能的机构,是他研究项目的中枢机构。
+ N! o  \- k: r! p& ~! o4 u' @- M8 P/ F# h( h# h* V0 L
  通过内蒙古民族音乐声像资源库的建设,一方面整合分散状态的各种民族音乐声像和文本资源,另一方面发现、发掘、搜集、整理目前仍然活态传承的民族音乐资源,通过现代技术和科学手段,进行永久保留,为今后内蒙古民族研究、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资源基础。内蒙古民族音乐家口述史资料库,截止到2014年,已完成50余名传统音乐家和当代音乐家300余小时的声像资料,已整理250723字。而内蒙古民族音乐典藏系列光盘也已经发行到了第九套。他创建的内蒙古民族音乐学网收纳了很多民族音乐和相关歌唱艺术家的资料。$ L2 s7 Y3 F. N4 z; O

- z! M6 S1 \6 }% r  虽然光环闪烁,然而,杨玉成平实、低调,不事张扬,甚至选择的学术方向也是远离现代都市、鲜有人涉足的领域。杨说这就是他自己,一个只走属于杨玉成自己路的人,一个心无杂念一心只想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的人,一个放得下的人。
4 S# N, T* V; y5 ~7 O; A  w% T+ m6 a
  作者简介|乌日嘎,蒙古族,1989年出生于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2014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硕士,媒体编辑,现就职于内蒙古团委青年思想文化研究传播中心。从小学习美术,认为能够与艺术接触是幸福的事情,喜欢注重细节,也易触景生情。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1-22 16:04 , Processed in 0.139547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