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史诗的录制工作很快结束了,之后杨在师大举办了一场专场展示会,请内蒙古音乐学界的知名专家前来鉴赏,并召开座谈会,商谈进一步的保护措施。专家们对布仁初古拉的表演以及蟒古思因-乌力格尔给予很高评价的同时,纷纷献计献策,让杨向学校和自治区相关部门汇报,尽快采取进一步的保护措施。
: b, ~- \5 s `" R1 T1 s9 o0 b4 `- T. i3 P3 j( u
2006年11月内蒙古师范大学聘请布仁初古拉为校兼职教授。在接下来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一方面继续录制“十八部蟒古思因-乌力格尔”的第二部和第三部,另一方面以“科尔沁潮尔史诗”的名称积极向自治区和国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7年,“科尔沁潮尔史诗”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成功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仁初古拉也被选定为该项目国家级传承人。同时,布仁初古拉被内蒙古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宣布为“潮尔史诗艺术大师”。* F7 I/ q* H9 Q! G$ V( f3 C
4 O: R1 G/ d$ C. q
但不幸的事情来临了,2008年春天,布仁初古拉被查出患有胃癌。突如其来的病魔,使他很快丧失了演唱能力,于2008年8月28日,这位承载着21部史诗的杰出传人,与世长辞。对于布仁初古拉的离世,让杨悲痛万分,一个唯一的传承人,一个与自己并肩作战的人,就这样带着他的绝唱离世了。这让杨更加认识到保护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不能让自己再看到下一个怀揣着蒙古族传统音乐的艺人从他眼前消失,他不允许再有蒙古族传统音乐成为绝唱。5 V' K q$ J m9 U0 F
/ @9 z+ w- e7 _
布仁初古拉是十八部“蟒古思因-乌力格尔”的唯一传承人,这些史诗短则8个小时,长则30余小时,其篇幅规模堪与《格斯尔》、《江格尔》媲美,而且形成了体系化的曲调体系和艺术表达形式,可谓是蒙古族第三大史诗。同时,布仁初古拉的演唱将民歌的抒情性与史诗的叙述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其演唱具有细腻委婉、深沉凝练的特点,从而成为21世纪为数不多的保持科尔沁史诗古老演唱风格的艺术家之一。在呼和浩特的近两年时间里,布仁初古拉住在杨办公室隔壁,他们朝夕相处,曾计划用10年的时间,全面传承和恢复这一珍贵的濒危体裁。然而,病来如山倒,21部史诗只留下3部,布仁初古拉便匆匆离开人世,“将这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传承给下一代”的美好愿望从此终止,而这一失而复得的千古绝唱,再次离世人远去。按照布仁初古拉的愿望出版的个人演唱专辑《远去的绝唱——穆-布仁初古拉科尔沁潮尔史诗、叙事民歌演唱专辑》,于他逝世一个月之后出版。% M' m9 h) p/ P. r( t0 ^3 A
) c- _& E) Y, G1 Z( O 人亡艺失,绝唱远去,这一蒙古族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是无法弥补的。杨说:“布仁初古拉的经历启示给我们至少两点:一是那些融入了千百代先民智慧与情感的传统无形文化载负于活着的传人,因此保护了传人便保护了文化,传统文化的保护要以人为本;二是无形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片刻也不得迟缓,任何松懈怠慢,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我们要以‘与时间赛跑’的精神和自觉,对传统艺术杰出艺人和濒危体裁进行及时地发现、发掘和研究,及时采取抢救和保护措施。”2 A- ~# T: H) Y, H. v, f
5 s$ Y, q" `/ Z3 [9 h4 {. ~ 传承与研究工作的探索
4 p5 |! X5 v! X, x( D5 \9 ]9 m- F
: E3 ^' t# Q9 D1 g' ? 为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内蒙古民族音乐,杨创建了内蒙古民族音乐传承驿站、民族音乐传承班、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承中心、内蒙古民族音乐声像资源库、内蒙古民族音乐家口述史资料库、内蒙古民族音乐学网,以及发行了内蒙古民族音乐典藏系列光盘。等等这些都是杨为了保护和传承内蒙古民族音乐所做的贡献,在他看来这些都才是一个开端,要做的还有很多。
. F H L5 Q) T" ~0 L* d; l" t4 O5 L7 A# h
传承驿站于2011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有专门的工作站地,至今已有44名传统音乐家进站工作。说到传承驿站和传承班的成立杨很高兴,他说:“成立驿站的目的是请优秀的民间艺术家、珍贵体裁、濒危体裁和风格的传承者,进‘站’工作,进行专门的传承,并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进行专题研究。传承驿站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关注濒危乐种、珍奇乐种的传承人,如有必要,采取应急措施,将他们直接请进‘驿站’,及时进行抢救、保护、传承。传承驿站的实际意义是:录制保存了一些艺术大师的珍贵资料以及大量珍贵体裁与曲目;活态传承效果显著;孵化课题和获得直接成果。民族音乐传承班的开设,不是对民族音乐常规教学的重复,更不是否定。在过去几十年来在民族音乐常规教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是我们宝贵的资产。常规班和传承班应该成为民族音乐教育传承两条干流,它们应该并行并彼此互补互动。”* b* {" C- v/ |5 v
% j0 v- s- [# w: |5 O$ X 杨注重将理论性的东西恢复到传承保护的实践当中,用事实说话,用实实在在的东西展现他的研究成果,将民族艺术以实体存在的形式传承。他的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承中心是兼具教学、传承、研究功能的机构,是他研究项目的中枢机构。
+ N! o \- k: r! p& ~! o4 u' @- M8 P/ F# h( h# h* V0 L
通过内蒙古民族音乐声像资源库的建设,一方面整合分散状态的各种民族音乐声像和文本资源,另一方面发现、发掘、搜集、整理目前仍然活态传承的民族音乐资源,通过现代技术和科学手段,进行永久保留,为今后内蒙古民族研究、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资源基础。内蒙古民族音乐家口述史资料库,截止到2014年,已完成50余名传统音乐家和当代音乐家300余小时的声像资料,已整理250723字。而内蒙古民族音乐典藏系列光盘也已经发行到了第九套。他创建的内蒙古民族音乐学网收纳了很多民族音乐和相关歌唱艺术家的资料。$ L2 s7 Y3 F. N4 z; O
- z! M6 S1 \6 }% r 虽然光环闪烁,然而,杨玉成平实、低调,不事张扬,甚至选择的学术方向也是远离现代都市、鲜有人涉足的领域。杨说这就是他自己,一个只走属于杨玉成自己路的人,一个心无杂念一心只想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的人,一个放得下的人。
4 S# N, T* V; y5 ~7 O; A w% T+ m6 a
作者简介|乌日嘎,蒙古族,1989年出生于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2014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硕士,媒体编辑,现就职于内蒙古团委青年思想文化研究传播中心。从小学习美术,认为能够与艺术接触是幸福的事情,喜欢注重细节,也易触景生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