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家离上学的地方还是很远的,中间横跨着一条河,冬天的时候可以滑着冰直穿而过,夏天就只有老老实实绕着河走,这么一绕就多出三到四公里的路程。上学路母亲只在开学的第一天陪杨走过一次,之后都是与小伙伴们结伴而行,路上嬉笑打闹欢歌笑语时光是那么美好,一点都不觉得远。杨虽然是家里年纪最小的,但是农活干的一点都不少,可无论是上学路上还是干农活的时候,他心里惦记的就是听说唱,这是他最大的爱好。只要一放学他都是跑着回家,生怕错过了中午十二点到一点收音机里播放的故事,听完了又向学校飞奔而去。如果中午没有听上,晚上回去一定要让妈妈复述给自己。
5 w, y" A2 z, g7 l+ X, G4 C: j* { ^, z: q
小时候家里有两把四胡,还有其他的几种乐器。在还未上小学的时候杨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件乐器——一支笛子,这是自己亲手做的。父亲一次从南方归来带回一把油纸伞,伞柄是竹子做的,他把伞柄拆下来在上面打了眼儿就变成了自己的第一件乐器。从这把乐器开始,杨的音乐之旅正式启程,之后又和哥哥学习了吹口琴。% F' }3 r) z! t/ d3 m+ m- y
) K! i! v( Y) Y 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杨转学到了旗里的实验小学,由于是插班生没有空余的地方坐,父亲给带了一个桌子,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到了这里才发现以前自己在村子里所接收的教育与这里差距太大了,学习成绩怎么也赶不上。老师想让杨复读,可父亲反对坚持要他继续升学,在父亲的坚持和鼓励下杨完成了小学学业。从小接受蒙语教学的他,汉语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差,与旗里同样是蒙语授课的同学的汉语水平差距甚远。杨说:“每当上汉语课时,同学们就想方设法让我读课文,我那蒙古调子读的汉语课文一出,全班便哄堂大笑。那时很小,同学们的取乐点让我倍受打击,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而是越催越勇,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练好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
9 K5 G ~$ i4 R+ T# ^: `. q5 E% z' R$ l. A- U# }
转眼间就升入中学了,出乎所有人意料杨成为了班里的尖子生,每门课程成绩都很优秀,虽然很多精力用在了学习文化课上,但对音乐的热爱让他始终没有放弃过学习音乐。杨开始学习手风琴,也是在此时他开始接触流行音乐,尝试用各种乐器演奏。杨就像上了发条一般,学习劲头很足,文化课和音乐方面的成绩都很突出,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高中,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组建了自己的第一支乐队,在当时号称是库伦的“小虎队”。在学校的文艺队里杨可谓是全才,唱歌、跳舞、演奏、写词、谱曲他样样都会,成为了学校里的大明星。他写的好多歌曲在学校里广为传唱。在当时他的打扮也是足够时髦,留着披肩的长发,衣着超前,是学校里的时尚先锋。这样在学校里叱咤风云的人物文化课成绩始终在全校排名前三,这让好多学生真是又爱又恨呀!
. P4 I2 }+ V: z0 N6 g7 C F2 Z! b, ]& I- C% u' H+ Q4 p
高中3年的生活可以用“精彩”形容,因为成绩优异学校决定保送他到内蒙古师范大学蒙文系。但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放弃了这次保送的机会,这让一直都支持他的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对他大发雷霆,可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次机会。因为他想学音乐,他挚爱音乐,他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定能顺利考上大学,就是这份对音乐的酷爱和对自己的信心,让他一直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行,从不犹豫,毫无动摇。
5 B+ d; T9 r' k" {( @4 L2 y* I( o1 u" O! f; |
1991年他顺利考入了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期间接触到了很多流行音乐,开始练习键盘,大二开始组建乐队,在歌舞厅和夜总会演奏。到了大三杨已经算得上是一名出色的键盘手了,从小与音乐的接触培养了他好的乐感,使得他接受新音乐元素的能力特别强。1995年杨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音乐表演和对学术上的追求他都没有放弃过,1998年考入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松波尔教授。同时他的表演舞台也越来越大,常常与著名的乐手合作。他还学习了电脑音乐制作,发行了很多磁带,还制作过内蒙古电视台春节晚会的音乐,真是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他将对音乐的酷爱和对学术的钻研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相互促进更能融会贯通。虽说杨在嘈杂的夜总会演奏,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钻研学术的那颗安静的心。2001年以《胡仁-乌力格尔音乐概论》(13万字)获硕士学位。2002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民族音乐学家乔建中、乌兰杰、萧梅,研究方向是中国传统音乐,这是他音乐研究的一个跳板。2 c( u/ ^, O6 U& _; Z Z0 p" C/ @
9 k: r, M1 A% f0 P
读博期间的生活是比较艰苦的,为了省钱,无论多远杨都骑着自行车去上课,虽说条件艰苦,可他所学到的知识和老师给予的恩惠是多少财富都无法换取的。杨回想起了当时去老师家上课的情景,他说:“我是最幸福的学生,去老师家上课,常常都是准备好各种好吃的,每次都是先让我吃得饱饱的再上课,要不就是上完课了带着我大吃一顿”。说道这里,他很激动,双眼充满怀念和感激。杨学习很刻苦,经常是图书馆开门的时候去,晚上关门的时才出来。他说考博面试还很有戏剧性:“面试时我给导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表达自然,有自己的想法和对学习方向明确的规划。虽然汉语表达还是没有那么流畅,但丝毫不影响我展现真正的自己。刚刚面试完就有教学秘书紧跟着出来,说导师们对我的表现特别满意,问我外语能考多少分,我回答估计也就二十多分,教学秘书说努力一下考上30分就没有问题了,我心中乐开了花,回去抓紧学习外语。最后,我的外语考了54分,毫无疑问地进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讲到每一段杨都流露出快乐的神情,无论是顺势还是挫折,没有看到他沮丧,只有坚定的眼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