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伴我成长的说唱艺术开始
' g) s' a8 A1 N& b; m: z+ X% E! L' D; B- j% O. E
学习期间杨做过很多方面的调研,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家乡的说唱艺术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他说:“本以为可做调查的内容很少,可老师说:‘你不要以为没有,只有做了调查你才会知道,越是熟悉的东西越不会注意。’”进入实地调查后杨遇到了很多困难,当时正处在说唱艺术的萧条时期,从事说唱的艺人也没有几个了,即使找到艺人也不知从哪里下手做调研。经过长时间的摸索终于找到了线索,随着继续推进才发现说唱艺术是多么庞大,这让杨很兴奋。伴他成长的艺术没有消失,他也不会让它消失。杨以家乡的说唱艺术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内容,整整36万字,诠释了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的真谛,从此科尔沁传统的说唱艺术受到更多的关注,也加强了保护和传承的意识。显然这不光是一片博士论文,是一个孩子对家乡艺术的热爱,更是对家乡的爱。% Q/ N' V. h1 d g6 L- R
; O9 j! n; A* c
用事实说话是杨一直坚守的原则,所以做田野调查是必不可少的的工序,在那时他没有录音笔、摄像机、照相机等先进设备,只有托朋友从国外带回来的装磁带的录音机,就这样一个录音机陪他走过了多少地方,拜访了多少民间艺人,挽救了多少即将逝去的说唱艺术。
$ ^8 G! v/ d) |0 G" r8 _" y& o: y C# _9 ]
杨说:“记得有一次我要去做田野调查,本以为最多一个星期就能结束,去批发市场买了三四十盘空白磁带,四五盒的五号电池,几件换洗衣服,背着很沉,就开始做调查了。走访了数十名说书艺人、歌手。获得了大量珍贵的乌力格尔、叙事民歌、好来宝、四胡音乐资料。这一调查就是20多天,在这期间我没有换过衣服,也没有洗过头发刮过胡子,就像从深山里跑出来的野人一样。当我完成调查回到扎鲁特旗旗政府准备住宾馆的时候,服务员坚决不让我进,以为我是流浪者,我解释了很多可他们就是不相信,没有办法只能给旗长打电话,把我的博士证书等能证明我身份的所有证件都拿了出来,这才让我住了下来,这段经历我是忘不了啦。”虽然在讲述的时候杨的语气就像在讲一件有趣的故事一般,但可以体会到他做田野条件的艰苦和他的专注,甚至被以为是流浪者这对于他来说都没有什么,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挽救了即将逝去的艺术。7 N$ W; @9 e. B; f" p% z
- Z' B1 K* N. S* D. |
回去之后杨就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杨说“还记得刚入学时,大家都认为我能写一封信就不容易了,可我就是不服气。有一次我看电视,姜昆的学生大山,在访谈节目里说到:老师教育他在说相声的时候不能像外国人在说相声,不能用不准确的表述来取悦观众。虽然他是个外国人但必须说得像中国人在说地道的相声,讲就要讲得地道做就要做到根本。这让我感触颇深,自己虽然一直接受的是蒙语教育,但是要用汉语完成我的博士论文我就要完成的漂亮,不能给自己找借口降低标准,不能让人瞧不起我,不能通过我瞧不起我的民族,我得像个蒙古人,要有魄力、有毅力、有决心。”为了锻炼自己的文字功力,杨抄过好几本书,这既让他写一手好字,又加强了汉语语感,同时还得到了许多文献资料。就这样坚持练习了3年,杨的汉语写作能力突飞猛进,最后他用自己的博士论文证明了自己,整整36万字,震惊了所有人,那个入学时被人们看做写封信都困难的蒙古族小伙子,用36万字的博士论文向世人证明了自己,论文还被评选为优秀论文。一个从小接受纯蒙语授课的学生在人才济济的博士生里用汉语完成了优秀的博士论文,他要付出多少努力,承受多少压力!
8 y. S, e0 w$ H u) x7 W' m7 q5 s. O* e
抢救蒙古族英雄史诗义不容辞
6 R7 R7 G( d* G/ _2 \& W" p9 [9 F C2 J; I% |6 }
回到学校后杨又开始了他的教学工作,创建了民族音乐学系、内蒙古民族音乐声像资源库。2005年接到了国家课题——英雄史诗音乐的成就保护及研究,随之开始招募会唱史诗的民间艺人。第一个招募到的艺人是伊丹扎布,之后是扎拉森,再后来有布仁初古拉史诗艺人。招募来的艺人杨都要给安排住所、生活用品,大到房屋小到杯勺,都由杨一手操办。学校里给杨分的米面杨都要再分给这些艺人,就这样开始了英雄史诗课题的研究,创建了内蒙古民族音乐声像资源库,开始录音和田野调查的工作,收集了大量珍贵的音像资料,2007年出版了《蒙古族经典民歌鉴赏》。
7 k. F$ D* R! r6 T# }0 A
3 U" z7 B9 j7 L+ u3 s5 b 2007—2008年杨在上海音乐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萧梅教授。此时杨的汉语表达能力已经流畅自如了,在竞争博士后进站时萧梅教授还十分担心他的表达能力,担心他肚子里有学问讲不出。进站演讲时杨娓娓而谈曲尽其妙,让在场的所有教授都交口称赞,更让萧梅教授赞他是语言天才。其实哪里有天才,都是通过成倍刻苦练习才得到的。5 I7 K. r: s) B# I, O
2 C; u1 q& Q% `+ |( J' O/ k
2010年杨被调派到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工作,在这里他继续着蒙古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的工作,这成了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将这些音乐录制成磁带、光盘、音像资料,让所有人都能看到、听到,实实在在地让那些将要被埋没于历史长河之下的蒙古族宝贵的音乐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这些民间艺人若不是杨将他们发现,那些珍贵的蒙古族音乐就真的成为绝唱了。) x @$ c, b* H1 |5 ^7 e8 k
2 H P6 w7 l; S' Y1 L 很多说唱艺人因为杨命运也随之改变,比如莫德根大师,在杨发现他之前竟然住在别人家的门房里。这让杨心痛万分,他四处奔走为莫德根大师争取住所,终于在他的努力下政府为莫德根大师批了一块地,可是问题又来了,有了地可盖房子的钱从哪里找呢。这期间经历了很多波折,才将房子盖了起来。这时,杨脸上洋溢出的是一份欣慰的笑容。杨说:“有一次莫德根大师给我打电话,在电话那头激动的说:‘博特乐图啊,我住上房子啦,我住上大房子啦。’老人的声音有些颤抖,我的心也跟着颤抖。我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说到这里,杨的眼睛湿润了,关照这些艺人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的喜怒哀乐都牵动着他的每一根神经。杨还为莫德根大师申请了国家级传承人,他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他改变了一批人的命运,他也改变了蒙古族音乐的命运。, I9 D% e* Q, E, ?
, w; i1 g6 [( T6 e2 N) m$ ?2 M k. |
远去的绝唱
+ I/ f( c2 l0 d; `, s0 n4 B4 S7 n; M- {
如果说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游牧时期的产物,是人类抒情型音乐风格的最高典范,那么英雄史诗是从蒙古族远古时代延传而来,堪称蒙古族英雄主义精神的渊薮,体现了人类叙事型音乐方面的伟大成就。蒙古族草原音乐文化时期既是长调民歌的时代,同时也是史诗的时代,浩如烟海的长调和史诗传唱于整个蒙古地区,成为草原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贯穿于蒙古史诗中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积极乐观的思想面貌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以及高度发达的技艺,可谓蒙古族文化艺术史上一个辉煌的丰碑。- g$ b. R. C) y5 |7 S) X- a; c( o
6 t+ ], V- A5 g 蟒古思因-乌力格尔,流传于科尔沁一带的地方性英雄史诗,“蟒古思”意为“魔鬼”,“乌力格尔”为“故事”,“蟒古思因-乌力格尔”便是“魔鬼的故事”。讲述天神下凡脱胎人间的勇士迅速成长,在勇士——把秃儿以及天神的帮助下消灭恶魔——蟒古思,保卫家园,捍卫和平的故事。蟒古思因-乌力格尔说唱艺人称为“抄儿奇”,用抄儿或胡尔(胡琴)作为伴奏,以自拉自唱的形式进行说唱表演。其唱词为韵文体,后来也出现夹杂散文体的说唱形式。蟒古思因-乌力格尔是由数十部互联结又相对独立的史诗串联组成,形成庞大的史诗集群。其曲调共9套,20多首,在口头演述当中能够自由变化,衍生出无数变化体。& s' ]. f( C. Q2 r M: w3 G
5 O y9 L A" \# n- T, Q% b 杨回忆起了他与《蟒古思》,他说:“2005年开始,我奔走于科尔沁各地寻找英雄史诗。偶然从电视上看见有个叫布仁初古拉的艺人在抄儿琴的伴奏下说唱《十二个头的阿尔扎克蟒古思》,其独特的风格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但我不知道他是否会唱完整的蟒古思因-乌力格尔。我打听到他住在宝龙山镇,于是赶赴科右中旗打听到他的电话,与他家人联系时才得知他正在扎鲁特旗参加说唱艺术比赛。我当即通过在扎鲁特旗的同事,与他通话并约好比赛结束后到呼和浩特相见。2006年8月25日晚,我在呼和浩特火车站接到了布仁初古拉。第二天对他进行了简短的采访,结果让我欣喜不已——他能够完整地演唱被学界认为早已失传了的‘十八部蟒古思因-乌力格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