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的眼》我自以为是大提琴曲,而《风筝飘带》里,佳原和素素在饭馆里对话的时候我总觉得在他们的身后是有伴奏的,他们说的是“老豆腐”“四两粮票两毛钱”“端盘子”,然而他们的真情流露在伴奏里。后来佳原的奶奶死了,几天没有到素素的清真馆来吃炒疙瘩,素素恍然若失,想起了在内蒙插队放马时失落了小马驹的悲哀。我又写素素和佳原的再见面,又写幻想中小马驹的奔跑,如果说素素和佳原的再见面是用弦乐来表现的,小马驹的奔跑则像是敲响木琴。把木琴插进去,也许有助于弦乐的衬托。8 G0 q1 B+ `+ ]" Q+ A& Q
# x' o$ i& o2 J; _# {$ h 《春之声》里也写了歌和乐,写的是德文歌和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但这篇小说本身,我自以为是中国的民乐小合奏,二胡、扬琴、笙、唢呐、木鱼、锣、鼓一齐上。《春之声》里用了大量的象声词,“咣”“叮咚叮咚”“哞哞哞”“叮铃叮铃”“咚咚咚、噔噔噔、嘭嘭嘭”、“轰轰轰、嗡嗡嗡、隆隆隆”“咣嘁咣嘁…‘喀郎喀郎”“咣哧…‘叭”……本来就是写“声”的嘛。
1 l8 O8 }9 i8 H
# A7 y4 ?$ n3 d# g: _ 那么《海的梦》的呢?也许我希望它是一只电子琴曲吧?- o5 J) w, x- o
2 M% N+ P' O' |3 Z3 C9 H, ^0 @ 《蝴蝶》大概是协奏曲,钢琴的?提琴的?琵琶的?《布礼》呢?像不像钢琴独奏?《相见时难》呢?
* G& C0 s5 j4 C. `( X& }+ U/ O2 `& \) s) l
一九五三年我开始写我的处女作《青春万岁》的时候,最感困难的是结构。那时,在我心目里,是有一批人物、有一系列生活画面、有一些激情的,怎么把这些东西组织起来呢?这可苦恼死我了,原因是,从一动笔,我就没有采用那种用一条完整的情节贯穿线来组织全篇的办法。
0 g+ X7 ~) ?2 S* R6 Z" L
4 z' I6 t3 r9 R) X7 A 就在为《青春万岁》的结构而苦恼、而左冲右撞、不得要领的时候,我去当时的中苏友协文化馆听了一次唱片音乐会。我已经记不清那是谁的作品了,反正是那时一个苏联作曲家的交响乐新作。交响乐的结构大大启发了我、鼓舞了我、帮助了我,我所向往的长篇小说的结构正应是这样的呀,引子、主题、和声,第二主题、冲突、呈示和再现。一把小提琴如诉如慕,好像是某个人物的心理抒情。小提琴齐奏开始了,好像是一个欢乐的群众场面。鼓点和打击乐,低沉的巴松,这是另一条干扰和破坏书中的年轻人物的生活的线索,一条反抒情线索的出现。竖琴过门,这是风景描写。突然的休止符,这是情节的急转直下。大提琴,这是一个老人的出场……
3 t" R9 Z L3 Z. e/ J4 z6 T! g$ ^. u4 }- X I4 T! X+ w- m
我悟到了,小说的结构也应该是这样的,既分散又统一,既多样又和谐。有时候有主有次,有时候互相冲击、互相纠缠、难解难分。有时候突然变了调、换了乐器、好像是天外飞来的另一个声音,小说里也是这样,写上四万字以后,你可以突然摆脱这四万字的情节和人物,似乎另起炉灶一样,写起一个一眼看去似乎与前四万字毫不相干的人和事来。但慢慢地,又和主题、主旋、主线扭起来了,这样就产生了开阔感和洒脱感。狄更斯的小说——如《双城记》就很善于运用这种天马行空百川入海的结构方法,而我,是从音乐得到了启示。所以说,对文学作品的结构,不但要设想它、认识它、掌握它,而且要感觉它。
7 z+ Z/ w1 h+ R8 R) y: J& N: O" a' i3 ?, F: Z3 D
音乐是我的老师,当然,音乐也为我服务,它可以引起我的回忆,触发我的感受。当我写《相见时难》的时候,我不停地与蓝佩玉和翁式含一起重温四十年代、五十年代的那些歌儿。我是哼哼着那些歌写作的,包括儿歌“我们要求一个人……”“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也包括用徐志摩的诗谱写的《偶然》。这首歌我本来几乎早已忘了,不知道是因为写《相见时难》而想起了《偶然》,还是因为一九八〇年秋在美国衣阿华大学参加“中国周末”时偶然听到了《偶然》(只是片断地听了一两句),才触发了我要写《相见时难》,并从而忆起了这首也许并不太好的歌的曲和词。
+ d9 p; n, j3 {- f# n. ]
& f) }$ p8 `# q' ?7 O/ n* j6 I1 h 当然,更多的时候,音乐给我以美的享受和休息。我说过听音乐是给灵魂洗澡,使人净化的说法。当我因为工作杂务而焦头烂额的时候,当我因为过分紧张而失眠、焦躁的时候,听上一个小时的钢琴曲或者管弦乐就能把自己的心理机能调整过来,从而获得心理的以至生理的好处。如果能够有机会和条件自己唱上一阵子所喜爱的歌,我的心情就会更加舒畅。可悲的是,对我的歌声表示愉快的人大概远远少于听到我唱歌就捂耳朵或关紧门的人。
2 ]: N" n+ h( J! h/ l+ R0 j/ P ?+ ?5 d0 D0 ]: k( ]
除了西洋音乐,我也喜欢民族、民间音乐与群众歌曲,刘天华的二胡曲——特别是《光明行》里的“副曲”特别使我感动,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电台很少放刘天华的作品了。我差不多可以哼哼出《二泉映月》的全曲来,比较起提琴协奏曲,我宁愿听《二泉映月》的二胡独奏。在《相见时难》里我写到过《雨打芭蕉》,我也许更喜欢《彩云追月》,当然还有《紫竹调》和《三六》。戏曲音乐里我首先喜欢河北梆子,那种高亢而又苍凉的唱腔常常使我想起“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的诗句,这大概是我作为河北人的唯一标志了,其实我已经是出生在北京而不是在河北农村。京韵大鼓和单弦牌子曲,蒙古拖腔和维吾尔民歌,云南《猜调》和东北《丢戒指》,黄虹和郭颂,李谷一和才旦卓玛,我都喜欢。当然,我也同样喜欢真正意大利男高音唱“欧,梭罗米欧”(《我的太阳》),我有这个原声带。
/ ]: i, T: J4 p+ Q! C& @& e; {' b
+ {7 c3 }) a" K0 W& y 音乐给予我的实在是太多了,而我对音乐的知识是很有限的,如果没有手指头帮着数,我大概认不下五线谱来。我所以写了这么一大篇,不是想谬托“知音(乐)”,不是想冒充音乐的行家,而且我很担心我的上述杂感有专业性、知识性的错误。我只是想对读者和同行说,更多地去爱音乐、接触音乐、欣赏音乐吧!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完全的生活,一个不爱音乐的人也算不上完全的爱着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