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几何时,欧洲的高雅艺术演出如歌剧、交响乐和话剧等,基本不用进行市场营销就可以保证理想的上座率。而今,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民众文化消费习惯的改变,欧洲演出机构面临挑战,越来越重视高雅艺术演出的营销工作。
& N6 `' S) [' Z3 J7 s6 Y. _2 l6 Y3 O, S2 w' L5 j( B/ M
转变观念 建立自有宣传渠道0 f, y6 l+ d+ D) z% L4 w" ^5 `
7 l% u2 |8 L: ~ 欧洲的报纸刊物曾经是联系高雅艺术演出与观众的主要渠道。近年来,报刊的文化娱乐版面上,关于辩论、流行音乐、电影评论和造型艺术的内容已严重挤占了歌剧、交响乐、芭蕾和话剧的空间。为应对变化,演出机构开始建立自己的营销宣传渠道,包括网上推广、创办刊物、直接营销、举办对话等。这些做法不仅以推送广告为目的,而且向观众传递着一个信息,即要想更多地了解一部戏剧、导演、作者和演员,最好的办法是来看演出。3 z" q6 D5 h: u% T$ N* z( n
' s" Q. h3 S# X( N4 B 越来越多的演出机构认识到,办一本专业化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演出杂志,可以作为传统节目单的补充,为观众提供更有深度的知识和信息。例如,3年多前,柏林爱乐乐团创办了名为《128》的演出杂志,名称源自乐团演奏员的总数128人,内容包括乐团的台前幕后、访谈、旅行纪录、评论报道、对话等,图文并茂,出版后在柏林爱乐音乐厅和全球各地都广受追捧。《128》杂志主编卡尔斯腾在维也纳一家都市报工作过,他会选取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以拉近乐团与社会的距离。0 K9 z4 P" _1 |/ n+ q. h
7 a8 S0 u( O, J, S6 S 剧院管理者大都认识到,专业化的市场营销不是烧钱行为,而是促进高雅艺术演出发展的有效手段。柏林国家歌剧院从1997年到2010年间,对市场营销方面的投入翻了一番。柏林绍宾纳剧院在2000年时只有一个人兼职搞营销,现在则有8名专职人员。7 s; h8 K( n( V$ a- u/ z
1 ^( R! G/ h0 Y" [ q
柏林高尔基剧院管理层认为,要搞清高雅艺术演出与普通消费品的区别,剧院不仅出售演出产品,而且要把自己当作城市的有形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宣传推广更有意义。高尔基剧院认为,要用沟通代替口号,用接触代替广告。要让观众觉得演出制作方是可以看得到和接触得到的,宣传推广剧院是与观众一起研究探讨,不能高高在上,也不是巴结讨好观众。近年来,剧院通过一系列线上和线下的营销行动,建立了忠实的观众“粉丝群”。
0 P- o- @/ |7 q# s6 ~" n$ y4 }; b. c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 l3 l1 h8 g: D1 a2 ^
4 k3 F, q# w( |3 B* l! | 柏林高尔基剧院重组了营销部门,加强互联网线上活动,充分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演出营销,关于演出的信息都会及时搬到数字频道上。在剧院到外地巡演期间,剧院邀请所有演员在网上发图片、晒日记、写体会和评论,让观众通过网络更加直观地了解剧院及其艺术家的工作。
% u- d! `5 H4 c9 @, J4 B1 `2 z$ s$ F8 V/ z( u
瑞士苏黎世歌剧院于1891年开业,所在城市苏黎世仅有30多万人口,算上周边也不过130万,然而上个演出季观众总人数达到24万人次。近年来,剧院票房收入已占其全年预算总额的40%,而在德国等国家的歌剧院中这一比例一般是20%。这与其与时俱进的营销理念是分不开的。歌剧院向互联网企业学习,深入了解观众,投入大量精力去维护和分析客户数据。观众一旦买票,就可以享受到剧院的一系列服务,比如,演出前通过邮件为每个观众提供一份交通图。如果某著名歌剧演员因故不能演出,观众可以把票退回,当这位演员下次举行独唱演唱会时,这些退票观众就拥有优先购票权。歌剧院曾在14天里发了11.5万份电邮简讯,以满足套票订户的各种需求。喜欢芭蕾的观众可以在邮件中找到芭蕾演出信息和介绍,而歌剧院通过观众点击情况来了解观众,比如点击“芭蕾”三次的观众,就可认定为芭蕾爱好者。对于歌剧院上演的委托作品,如沃尔夫冈-里姆的现代作品《莎士比亚机器》,剧院就会通过网络事先对票房收入进行预测分析,更细致地做好首演工作。再如歌剧院的剧目首演,原先只在当地主要报纸如《新苏黎世报》发表评论文章,现在他们也尝试了网络营销。在一个芭蕾舞剧首演时,剧院邀请了瑞士最主要的时尚博主参加,他们发表了一系列博客文章,传播很快,覆盖面也很广。 |
|